旅遊日期: 2020-08-29 & 31
旅遊地點: 連江縣南竿鄉: 南竿島
本部落格內的文章,僅供個人瀏覽。任何個人或/與機構(公司、媒體、網站等)未獲得本部落格作者書面授權之前,禁止轉載、轉貼或是用其它方式,引用全部或部分內容(文字或/與照片)至任何公開的非商業或商業目的之用途。任何擬引用或轉述文章內容&照片者,請以e-mail聯繫: trilobite_jesse@hotmail.com
本文是一系列有關馬祖之旅的第1篇文章 [時下以 偽出國 稱之,實無必要如此文青啦]
上一篇文章: 日本(9): 日本(9): 大阪(1): 大阪城天守閣 [https://jeje4fp.pixnet.net/blog/post/329548480]
下一篇文章: 連江縣南竿鄉(2): 南竿島(下) [https://jeje4fp.pixnet.net/blog/post/327484492]
建議先閱讀本篇(上集),再參閱下一篇(下集)。
[照片1] 藍眼淚 [引用自網路:http://ttnotes.com/blue-tears.html#gal_post_17514_blue-tears-matsu-4.jpg]
(0) 前言
筆者年輕時,在馬祖南竿島服義務兵役。那一段生活,如今回想起來,不啻是苦樂參半的日子,但是夾雜的年少輕狂夢想&必須克服各種壓力困擾關卡,也讓人成長。
筆者的服役單位是當年號稱陸軍精銳的「龍虎獅熊豹」中的雄獅部隊,它當年遠戍馬祖是因為在南北師對抗中痛宰原先駐防關渡的對手[註1] [註2]。所謂的贏家出征,因此筆者曾經是與有榮焉的隸屬於這一支擁有威武雄壯戰力的重裝步兵師的一員 [西元1980年9月~1982年5月]。
[註1]: 根據維基百科的紀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華民國陸軍機械化步兵第二六九旅] : 西元1980年5月,[陸軍機械化步兵第269師(雄獅部隊)] 執行「長泰演習」實兵對抗,由林思聰少將指揮,副師長由孫遼夫上校及於得貴少將擔任,演習結果獲得壓倒性勝利。同年7月,再度和陸軍步兵第193師輪調,二度駐防馬祖接手防務。其後於西元1982年8月與陸軍步兵第193師互相調防,奉令內運返台。筆者在該師的義務役,就發生於西元1980~1982年駐防馬祖期間。
[註2]: 機械化步兵第269師源自於對日抗戰時的青年軍第207師。西元1952年,與陸軍步兵第363師併編成陸軍步兵第69師。西元1976年8月16日,番號換成陸軍機械化步兵第269師。該部隊於西元2000年6月1日奉命執行精實案,由陸軍機械化步兵師縮編為陸軍摩托化步兵旅---是目前陸軍所轄屬的3個機械化步兵旅之一 [https://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9%99%B8%E8%BB%8D]。
筆者戍守馬祖的1年7個月餘時間裡,由於被單位要求參加許多有關論文、演講等比賽,獲頒的各級(防衛部、師、旅、營、連)獎狀/獎品(多半是鋼筆)非常多,僅列舉數幀照片,如下所示[照片2~4]。可以說筆者這一趟馬祖之旅,是再看看感觸良多的舊地。
[照片2] 筆者獲頒的馬祖防衛司令部獎狀 [涂遂將軍卒於2016-02-11]
[照片3] 筆者獲頒的馬祖防衛司令部獎狀
[照片4] 筆者獲頒的雄獅部隊獎狀 [戴鍔軍卒於2018-10-10]
自我緬懷之餘,以下就以重臨熟識的陌生故地的近鄉心情,撰寫總計4篇的[馬祖之旅]系列遊記:
編號 |
遊 記 標 題 |
備 住 |
[127] |
連江縣南竿鄉(1): 南竿島(上) |
已於2021-03-25 po出 |
[128] |
連江縣南竿鄉(2): 南竿島(下) |
已於2021-03-25 po出 |
[129] |
連江縣北竿鄉(1): 大坵島 |
已於2021-04-26 po出 |
[130] |
連江縣北竿鄉(2): 北竿島 |
已於2021-05-20 po出 |
請諸位讀者且隨著筆者的朽筆粗文,依循照片5的順時針排列的景點編號,一起來一趟平面螢幕之偽出國 的南竿島之旅囉。
[照片5] 馬祖南竿簡圖 [括號標示為以下將介紹的景點]
(1) 南竿機場
筆者服義務役期間為西元1980~1982年,當時南竿還沒有這一座供民航機起降的機場。南竿機場啟用於西元2003年,筆者早已退伍超過20年,也從美國留學畢業返國工作超過10來年了。
筆者第一次抵達馬祖時,搭乘的是隸屬於海軍舷號223的中富號坦克運輸艦(LST-223; 西元1998年除役)。這一回是劉姥姥逛大觀園,藉著立榮航空的飛翼來到了南竿島[照片6&7]。
[照片6] 馬祖南竿機場
[照片7] 馬祖南竿機場
(2) 介壽村(山隴)
筆者在南竿服役時,軍民口中的稱呼都是山隴。介壽村這名稱雖然是始自西元1955年就使用,然而聽在筆者耳裡,還是相當陌生。
山隴這個名稱,應該是源自於地理條件: 村子位於山谷,再加上以前早晨行走在此地多霧的迷濛環境,遂把與巷弄同意義的隴字用為地名。無論如何,參閱照片5,必定發現山隴是南竿島最大的一塊平地。事實上,介壽村(山隴)的確是馬祖群島居民人口最多的村子,連江縣政府跟最大的市場都位於此[照片8~10]。
[照片8] 南竿介壽村街景
[照片9] 南竿介壽村街景
[照片10] 南竿介壽村街景 [玄天宮]
就連筆者在南竿島的下禢處,也選擇擁有便利設施的山隴。旅館名稱也很相襯: 隴之悅驛宿館 [南竿鄉介壽路215號; TEL: (08)3623488; https://masthotel.com] [照片11]。
[照片11] 隴之悅驛宿館
既然來到山隴,介壽獅子市場裡的知名在地小吃美食可是不能錯過的。筆者齒危胃口小,只有緣品嚐陳阿伯蔥油餅&阿妹的店的鼎邊糊。
陳阿伯蔥油餅的是手工揉製麵糰,再以機器壓製成圓餅皮[照片12]。油煎後的口感是外皮酥脆,但是內裡Q彈,的確是美味可口[照片13&14]。
[照片12] 陳阿伯蔥油餅 [介壽獅子市場]
[照片13] 陳阿伯蔥油餅 [介壽獅子市場]
[照片14] 陳阿伯蔥油餅 [介壽獅子市場]
阿妹的店販賣的鼎邊糊,類似麵疙瘩,都得靠湯料帶出吸引人的風味[照片15]。只是麵疙瘩是成塊小麵糰煮出來的,而鼎邊糊是以有流動性的麵糊熬成的。筆者個人認為店家用於湯料的魚肉比較腥,是否吃得慣可能端視個人接受程度囉[照片16]。
[照片15] 阿妹的店鼎邊糊 [介壽獅子市場]
[照片16] 阿妹的店鼎邊糊 [介壽獅子市場]
至於寶利軒繼光餅&𧋘餅(蠣餅)[照片17&18],只得看來日是否有緣再來造訪囉。筆者的胃納量,已經被蔥油餅&鼎邊糊塞撐了。
[照片17] 寶利軒繼光餅 [介壽獅子市場]
[照片18] 𧋘餅(蠣餅) [介壽獅子市場]
(3) 遊客中心、大漢據點&北海坑道
南竿遊客服務中心成立於西元1999年[照片19&20]。筆者在南竿服役時,當然還沒有這一棟建築物。若是細心觀察,會發現多數遊客進來是為了上洗手間or等車期間吹冷氣,看來各旅遊景點的遊客服務中心,可能需要花心思了解如何吸引遊客的興趣。否則花費大筆經費興建&維持,似乎只是一個淪為事倍功半的機構。
[照片19] 南竿遊客中心
[照片20] 南竿遊客中心
遊客中心附近有一個大漢據點(&北海坑道)[照片21~28]。大漢據點於西元1976年 3 月 29 日竣工,所以筆者服役時,它已完工使用了4年。
[照片21] 前往大漢據點途中的岔路口 [右側往據點]
[照片22] 前往大漢據點途中向北海坑道方向眺望
[照片23] 前往大漢據點途中的陡下坡
[照片24] 大漢據點 [說明內容: 一個3層結構的防禦據點]
由於開放觀光,沿岸的海防據點與島上的戰備坑道,自然構成多數以往無緣目睹的遊客主觀意識裡的文化景觀元素了。南竿島總共有95個海岸據點。若是按照編號,大漢據點是南竿的第43號據點,軍事作用是與莒光島的第 33 & 第46據點,共同以火力鎖控位於鐵板及梅石之間的海域。
[照片25] 眺望大漢據點 [格友Jasmine提供的照片]
[照片26] 前往大漢據點途中
[照片27] 由大漢據點眺望北海坑道方向
[照片28] 大漢據點入口的天花板
與筆者服役時比較,大漢據點已經從璀燦的歲月走入功未成身卻退的窘境。據點內的坑道長度/高度等硬體沒有甚麼改變[照片29],但是最底層的火炮配備從原先的3英吋艦砲&57mm戰防砲[照片32],改以90mm高/平兩用炮替代,最後在西元2006年以後拆除所有火炮,改為供觀光目地的景點。整個據點從原先容納一整個連上百名官兵,如今在裁軍後只剩觀光遊客的談笑聲迴盪在坑道/炮位之中。
[照片29] 大漢據點內的坑道 [注意濕滑]
大漢據點是筆者服役時,由營所屬的一個步兵連據守。筆者為了修復該據點內故障的3英吋艦砲,曾努力費盡心思循兵工補給體系&各種管道提出申請,卻因它接收自海軍報廢艦艇,沒有零件料號,而屢遭駁回。所幸筆者退伍前,總算在歷經千辛萬苦的轉折之後(包括許多公文旅行&程序作為),讓它再度恢復戰備狀態,個人也算無愧於曾經肩負的責任。
但是筆者當時無從預期: 大漢據點會有雷同黃鶴樓遭遇的一天。崔顥的詩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居然餘音未了,今日卻以「大漢已然退伍離,據點只聞客跫音」表現出來囉[照片30&31]!
[照片30] 大漢據點內的炮位
[照片31] 大漢據點的炮位 [格友Jasmine提供的照片]
大漢據點附近的北海坑道,在筆者服役時,非相關人員當然是禁止入內的。所以這趟的觀光之旅,不只是筆者第一次入內參觀,就連入口,也都是第一次見到[照片32&33]。
[照片32] 北海坑道入口的雕像 & 3”艦炮
這趟參觀北海坑道,之所以安排在夜間,其實是為了搖櫓(划船)觀賞夜光藻的藍眼淚表演。無奈天不從人願,當晚的夜光藻數量太少,肉眼所見都很稀疏,實在拍不出令人嘖嘖稱奇的壯觀照片。只能當作在北海坑道內泛舟夜遊囉[照片34&35]。
[照片33] 由北海坑道入口附近眺望
[照片34] 北海坑道內的解說
[照片35] 北海坑道內
(4) 鐵堡&仁愛村(鐵板)
以規模而言,鐵堡(第51號據點)遠遠小於大漢據點。它只是一座位於突出海岸岩岬內的小據點,介於筆者當年所屬營防守的鐵板&津沙海岸線之間[照片36&37]。筆者服役時,未曾來過。倒是早年領受軍階的一隻軍犬比較幸運,居然駐防在鐵堡據點。這種德國狼犬體型遠比一般狼犬壯碩多了。
這個現今空無一人防守的小據點,有鋼筋混凝土建造的石階&石橋,與南竿島的津板路相連。若由據點眺望仁愛村(鐵板),所見視野大致如照片38所示。筆者服役期間,停留在鐵板的時間有限,很難辨別哪一些是退伍以後才興建的建築物。
[照片36] 鐵堡 [南竿仁愛村附近]
[照片37] 鐵堡 [南竿仁愛村附近]
[照片38] 由鐵堡眺望南竿仁愛村(鐵板)
(5) 雲台山(H248m)
筆者服役期間,雲台山是馬祖防衛司令部的所在[照片39]。當時,為了效法隋唐演義裡的第一好漢李元霸的故事,打不過也要捱得起,所以許多設施都是建在深入花崗岩山體的坑道內。花崗岩硬度與耐撞擊強度,絕對不遜色於人工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照片39] 雲台山 (H248m)
如今馬祖大力推展觀光,往昔的許多設施對外開放。國人只要憑著身分證件,就能進入雲台山軍情館參觀[照片40]。只是內部限於仍有戰情顧慮,一律禁止照相攝影。
[照片40] 雲台山軍情館
筆者服役時,當然無緣來雲台山參觀。但是記憶裡,似乎曾經陪同司令部所屬兵工單位人員來過觀測所[照片41&42]。那是一個天氣足夠晴朗的日子,所以透過望遠鏡,能夠清楚辨別位於中國北茭半島的建築物&活動狀況。
[照片41] 雲台山觀測所
[照片42] 雲台山觀測所的高倍率望遠鏡
登高所以望遠的典故,源自於荀子勸學篇。雲台山海拔248m,還被列為小百岳之一。由這兒以目力眺望,能看到高登島、北竿島以及遠在10餘公里開外的中國北茭半島若隱若現的輪廓[照片43~45]。
[照片43] 由南竿雲台山眺望
[照片44] 由南竿雲台山眺望
[照片45] 由南竿雲台山眺望
(6) 媽祖港&馬祖村(媽港)
筆者於役期間,當地居民&官兵都是以媽港稱呼媽祖村的。若是筆者沒有記錯的話,筆者在第一節所提到的搭乘中富號坦克運輸艦抵達馬祖南竿島,就是在媽港登陸的[照片46&47]。只是當年還沒有位於沙灘底端(右側)的海天酒店(民宿)[照片46&52] & 媽祖巨神像---那是分別建於西元2008年 & 2009年的建築。
[照片46] 馬祖港沙灘 [右側建築為海天酒店]
[照片47] 馬祖港沙灘
媽港的水淺,只適合平底的登陸艇靠泊。所以,舉目所見,沙灘上只有大小不同款式的登陸艇[照片46~48]。
[照片48] 馬祖港沙灘的LCU-494 和春號登陸艇
實在記不得是否見過建於西元1948年的馬祖劍碑[照片49]。按理說,它離登陸處的沙灘不遠,不該如此印象模糊的。總之,它過去曾經是南竿島上的精神象徵之一,而今卻只是觀光遊客取景拍照的醒目背景囉。
[照片49] 馬祖劍碑 [這個發音實在不敢恭維!🤣🤣🤣]
媽港鱗次櫛比的屋宇多半是2層樓樓房,幾乎看不到傳統的閩式建築了[照片50&51]。
[照片50] 馬祖村街景
[照片51] 馬祖村街景
照片47顯示海天民宿的左手側有一座廟宇[照片52],那是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的馬祖境天后宮(馬港天后宮)[照片53]。不過,目前所見到的樣貌,是西元2002年所修繕的結果。
[照片52] 馬祖村街景海天民宿(左)&清輝樓(右後方)
[照片53] 馬祖境天后宮&海天民宿(右後方)
穿過山門&一段中央鋪設雕刻著龍的石板階梯[照片54~57],就來到了位於大殿前的廣場。
[照片54] 馬祖境天后宮的山門
[照片55] 馬祖境天后宮
[照片56] 馬祖境天后宮
[照片57] 馬祖境天后宮
佇立此處,轉身回眺,近景是天后宮的山門,遠景是位於山頂的媽祖巨神像[照片58]。再轉個身,造型簡單但又恢宏隆重的大殿就位於左前方的視野[照片59]。
[照片58] 馬祖境天后宮
[照片59] 馬祖境天后宮大殿
據說,或許真的只是據說,當年為了營救發生船難的父親而溺斃的媽祖聖體,就奉安在天后宮大殿中供桌前方的鳳紋石棺之內。
本篇內容為 偽出國 的 [南竿島遊記] 的「上集」,建議繼續參閱下一篇的 「下集」,才會獲致對南竿島比較完整的認識喔。
請別忘了參閱下一篇(下集)喔!
[後記]: 於西元2021年3月25日~2021年4月26日(08:13am)期間,在 [隨便一拍] 邦邦(http://streamtopic.pixnet.net/7245) po出的有關本篇遊記介紹文的結果:
(a) 368推
(b) 131則留言
(c) 15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