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 2012-11-11
旅遊地點: 俄羅斯: 莫斯科(凱旋門&勝利廣場)
本部落格內的文章,僅供個人瀏覽。任何個人或/與機構(公司、媒體、網站等)未獲得本部落格作者書面授權之前,禁止轉載、轉貼或是用其它方式,引用全部或部分內容(文字或/與照片)至任何公開的非商業或商業目的之用途。任何擬引用或轉述文章內容&照片者,請以e-mail聯繫: trilobite_jesse@hotmail.com
[表1] [俄羅斯] 系列遊記一覽表
文章編號 |
文 章 名 稱 |
Po出日期 |
[27] |
俄羅斯(1): 謝爾蓋聖三一修道院 |
2019-01-07 |
[34] |
俄羅斯(2): 莫斯科的東正教堂 |
2019-01-11 |
[37] |
俄羅斯(3): 凱旋門+勝利廣場 |
2019-01-15 |
[154] |
俄羅斯(4): 紀念性禮物 |
2023-01-01 |
[155] |
俄羅斯(5): 食衣住行育樂 |
2023-01-28 |
[156] |
俄羅斯(6): 西伯利亞鐵路城鎮 |
2023-02-25 |
[157] |
俄羅斯(7): 冰封的貝加爾湖 |
2023-03-25 |
[158] |
俄羅斯(8): 滴血教堂+殉道者修道院 |
2023-04-29 |
[159] |
俄羅斯(9): 莫斯科地鐵&遊河 |
2023-05-27 |
[160] |
俄羅斯(10):克里姆林宮&紅場 |
2023-06-22 |
[161] |
俄羅斯(11):漫遊莫斯科(1): 展覽館 |
2023-07-22 |
[162] |
俄羅斯(12):漫遊莫斯科(2): 購物 |
2023-08-19 |
[163] |
俄羅斯(13):莫斯科古生物博物館 |
2023-09-16 |
--------------------------------------------------------------------------------------
莫斯科Kutuzovsky大街上,有兩個紀念攸關俄羅斯存亡、並由敗轉勝的景點。一個是凱旋門(Triumphal Gate / Arch;[照片1~4]),另一個是只需步行不到5min的勝利公園(Park Pebody; [照片5~14])。前者建於西元1829~1834年,為紀念帝俄時代,名義上由沙皇統率的俄羅斯軍隊,在西元1812年,於千鈞一髮之際力挽狂瀾,追奔逐野的擊敗由法皇拿破崙一世領導,於當年9月14日進入莫斯科之後,復於同年10月19日撤離的法蘭西聯軍(法軍比例<50%) [照片2]。
這個戰役的勝利,不僅拯救了可能被迫簽署喪權辱國條約的帝俄皇室與政府,也導致拿破崙陷入兩面戰爭的困境。俄羅斯的這場勝利,在戰略上是完全的,因為拿破崙必須立即解決西線的敵人,而不在是位於東線上的俄羅斯。拿破崙的聯軍入侵時估計達60萬兵力,班師撤回至安全國境內的殘軍僅剩3萬人。拿破崙原來冀望在立陶宛平原上碾碎俄羅斯軍隊,以免必須涉險進入白俄羅斯荒原。其實俄羅斯人贏得這場戰爭,並非是有甚麼了不起的戰略,實在是因為拿破崙居然在整場戰爭中唯一的波羅帝諾會戰中因病寡斷,錯失決定性勝利機會所致。無論如何,歷史上永遠是贏家說話。所以,雖然兩國於戰後都興建凱旋門,畢竟享有戰勝果實的是俄羅斯,而不是中年開始發福的拿破崙。筆者每次重讀這段歷史時,都不禁扼腕的掩書嘆息。
[照片1] 由行駛中的巴士眺望莫斯科凱旋門
[照片2] 莫斯科凱旋門記事銘牌 [至少銘文上1829~1834是大家都認得的]
凱旋門原來位於當年俄羅斯軍隊於西元1814年自巴黎歸國必經之途,也就是今日的白俄羅斯火車站廣場,後來才移到目前的Kutuzovsky大街。Kutuzovsky何許人也?他就是領受沙皇臨危之命,以拖&避字訣與拿破崙周旋的俄軍統帥。其實今日所見的凱旋門,也不是當年所建的原物,因為西元1936年的政治整肅時期,史達林就已經下令拆除。之後再於西元1968年重建的,就是眼前這座。被史達林下令拆除的古蹟,何止此處,真不知他那深富邪門歪道的魔腦裡到底在想些甚麼?
凱旋門高約28m,相當於9層樓多一些。門頂平台上是勝利女神執轡駕馭由6匹馬牽拉的馬車。女神背上有一對高展的羽翼;一手控馬,另一手則握持月桂花環。
[照片2] 莫斯科凱旋門(東面)
[照片3] 莫斯科凱旋門(西面)
[照片4] 莫斯科凱旋門的拱頂
勝利公園位於凱旋門的東方,是為紀念俄羅斯史上最大、犧牲最多人的衛國戰爭--於西元1941~1945年對抗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的戰爭。這場戰爭由希特勒下令沿著兩國國境線集結的3個集團軍,以紅鬍子聞名的巴巴羅沙為計畫代號,於西元1941年6月22日全面越境攻擊為開始,直至1945年5月9日德國宣布終止敵對行動,向蘇聯投降為止,此期間俄羅斯總計陣亡達688萬士官兵,遭擄與傷者達866萬人,兩個數字之和相當於台灣現有人口的2/3!史達林藉著這場訴諸民族情感(政客最會最愛搞這套)的戰爭,外拒強敵,內肅政敵。最終這場被稱為衛國戰爭的史頁,就為這座勝利公園奠定基石。
西元1995年5月9日,也就是德國宣布投降後的50周年,勝利公園迎來了開幕日。公園位於伏首山(鞠躬山),占地約1.35公頃(1.35平方公里),其實早從西元1958年起,就在莫斯科市區內最高,但海拔僅171.5m的伏首山上陸續施行整地、植樹等各項規劃。
廣場共使用了~2500萬塊地磚,以紀念二戰時俄羅斯的死傷人數[照片5]。中央大道以5層逐次增高的階台,象徵戰爭期長達5年,並分別標示1941、1942、1943、1944以至1945[照片6]。
[照片5] 勝利公園的廣場
公園廣場中豎立著一座高達141.8m的紀念碑[照片6]。為何選擇這樣一個數字,因為這場衛國戰爭共持續折磨俄羅斯人長達1418天才告結束的啊。
[照片6] 勝利紀念碑 [照片下方的1945意指戰爭結束於西元1945年]
勝利紀念碑是黑色三稜方尖的造型。由底部算起,在高約100m處,有一尊展翅飛翔、右手揚起、左手握持黃金桂冠的勝利女神雅典娜的塑像。吹奏號角的兩位小天使分據女神的左右腿旁,一起降臨人間[照片7]。三個稜面浮雕著衛國戰爭中12座城市所發生的可歌可泣故事。
[照片7] 勝利紀念碑
紀念碑的基座上有一尊聖喬治以長矛屠蛇(龍)的故事。蛇代表邪惡,所以此雕像應該是用來詮釋邪不勝正的意旨[照片8~12]。
[照片8] 勝利紀念碑
[照片9] 勝利紀念碑前基座上的聖喬治以長矛屠蛇(龍)雕塑
[照片10] 勝利紀念碑前基座上的聖喬治以長矛屠蛇(龍)雕塑
[照片11] 勝利紀念碑前基座上的聖喬治以長矛屠蛇(龍)雕塑
[照片12] 勝利紀念碑前基座上的聖喬治以長矛屠蛇(龍)雕塑
歷史記載聖喬治(St. George)曾任羅馬帝國軍官。至於所謂的屠蛇西(龍)的故事或傳說,背景發生在利比亞。聖喬治逮住一條說是蛇可能也沒那麼像蛇的生物,把它帶給飽受此怪物威脅的Silene市民觀看,並宣稱若所有人願意皈依基督教,他就屠殺此怪物。從此以後,這個故事就成了聖喬治是保護戰士們的聖徒。不知道是否與此故事有關,反正西元494年時,教宗Sanctus Gelasius PP. I將聖喬治(St. George)封聖。
其實在筆者還不了解聖喬治是怎麼回事之前,曾以為日耳曼民族有齊格飛(Siegfried)屠龍故事,所以斯拉夫民族非得塑造這個聖喬治故事,免得有失顏面啦。看來當年是筆者小雞肚腸,錯怪聖喬治了!
大名鼎鼎的聖喬治在勝利公園中,可不僅僅是站在紀念碑前的重要角色而已。以聖喬治為名的大教堂,採用傳統的白石金頂的建築風格,以神聖之姿,聳立在伏首山上[照片13&14]。
[照片13] 聖喬治大教堂 [注意金頂上方的十字架是典型的東正教造型]
[照片14] 聖喬治大教堂
廣場上還有許多座小型的紀念碑,每一座都是為紀念衛國戰爭期間戰功彪炳的部隊與其指揮官而建的[照片15]。
[照片15] 小型的紀念碑之一
調頭走在灑著粗鹽(預防結冰)的路面,此時筆者的背後是勝利紀念碑,眼前則是廣場前的市區 [照片16&17]。這是多麼鮮明的對比啊,背後是由一大群無名英雄與少數知名知姓者,用鮮血犧牲奉獻築成的聖地,而前方的市區則是馬照跑、舞照跳的世俗化眾生世界。
[照片16] 由勝利公園的廣場眺望前方市區
[照片17] 由勝利公園的廣場眺望前方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