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 2011年 3月&11月 + 2012年11月
旅遊地點: 俄羅斯: 聖巴索天主教堂、喀山教堂、救世主大教堂 & 新聖女修道院 [莫斯科地區]
本部落格內的文章,僅供個人瀏覽。任何個人或/與機構(公司、媒體、網站等)未獲得本部落格作者書面授權之前,禁止轉載、轉貼或是用其它方式,引用全部或部分內容(文字或/與照片)至任何公開的非商業或商業目的之用途。任何擬引用或轉述文章內容&照片者,請以e-mail聯繫: trilobite_jesse@hotmail.com
[表1] [俄羅斯] 系列遊記一覽表
文章編號 |
文 章 名 稱 |
Po出日期 |
[27] |
俄羅斯(1): 謝爾蓋聖三一修道院 |
2019-01-07 |
[34] |
俄羅斯(2): 莫斯科的東正教堂 |
2019-01-11 |
[37] |
俄羅斯(3): 凱旋門+勝利廣場 |
2019-01-15 |
[154] |
俄羅斯(4): 紀念性禮物 |
2023-01-01 |
[155] |
俄羅斯(5): 食衣住行育樂 |
2023-01-28 |
[156] |
俄羅斯(6): 西伯利亞鐵路城鎮 |
2023-02-25 |
[157] |
俄羅斯(7): 冰封的貝加爾湖 |
2023-03-25 |
[158] |
俄羅斯(8): 滴血教堂+殉道者修道院 |
2023-04-29 |
[159] |
俄羅斯(9): 莫斯科地鐵&遊河 |
2023-05-27 |
[160] |
俄羅斯(10):克里姆林宮&紅場 |
2023-06-22 |
[161] |
俄羅斯(11):漫遊莫斯科(1): 展覽館 |
2023-07-22 |
[162] |
俄羅斯(12):漫遊莫斯科(2): 購物 |
2023-08-19 |
[163] |
俄羅斯(13):莫斯科古生物博物館 |
2023-09-16 |
--------------------------------------------------------------------------------------
上一篇遊記提到東正教,然而筆者自己po文時居然未發現寫錯一句話:『…東正教派,與由梵蒂岡領導的希臘正教派並不相同』。句中的希臘正教應該修訂為羅馬公教,因為東正教與希臘正教可說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吉朋(Gibbon)撰寫的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提到: 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獨裁皇帝Theodosius一世駕崩後,帝國正式分裂成我們所稱的東&西羅馬帝國。政治的分裂隨而也使基督教會崩解。屬於東羅馬帝國境內的教會,很不客氣的標榜正統,以『正(ortho)』加諸教會名稱之前稱為東正教(Orthodox),由於位於當時基督世界的東方,就被冠以東正教之名。東正教會不像留在西方的兄弟們,不立教宗,而由東羅馬皇帝直接任最高領導者掌管。西羅馬帝國的教會則冠以『公(καθολικην)』,稱為羅馬公教(Roman Catholic)。
抱歉,扯太遠了。回到遊記的主題上吧。首先要說的是: 或許因為東正教標榜自己的正統,所以作為不崇拜偶像的聖靈象徵--十字架--造型,就與由梵蒂岡領導的羅馬公教(或稱羅馬天主教; 簡稱天主教)有所不同。幾乎每個人都見過天主教的十字架,就是長直條配上一個交叉的短橫條。然而,東正教就非得在原先的短橫條上下方,再添加更短的橫條(有時省略上方的),上方的短橫條與原先的平行,下方的則與長直條呈斜交。我的描述肯定蹩腳極了,請參對[照片1] [原先po於上一篇文章: JeJe4咖照: 俄羅斯之旅(1)]。之所以左右兩側不一樣高,是有故事的。這個與長直條斜交的短橫條,代表耶穌被釘十字架時腳踏的橫木。當時,還有兩個盜賊也同時被釘十字架,一個取笑耶穌,既然自稱為神,就能自救,另一位則請耶穌要記得他,所以這兩個盜賊,一個向上升天,另一個則向下往地獄沉淪。應該不用筆者再解釋哪個是亂說話的了。
[照片1] 墓碑上方典型的東正教十字架 [正常短橫條下方有一個更短的斜交橫條]
接下來,本文焦點就轉至幾處東正教的教堂,姑且看看與天主教及基督教者究竟有何迥異之處。
1.0 莫斯科紅場附近
1.1 聖巴索天主教堂 (或稱聖瓦西里主教座堂; St Basil Church)
這座肯定是全世界最廣為人知的東正教教堂,或許就像伊斯坦堡的藍色清真寺擁有6座宣禮塔而聞名於世,聖巴索天主教堂由於有9座繽紛色彩的圓頂(暱稱為洋蔥頭),而成為舉世無雙的東正教教堂[照片2]。
[照片2] 位於莫斯科紅場南端的聖巴索天主教堂(St Basil Church)
教堂建於西元1553~1554年。於西元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之中。中央最高的尖塔離地約47m,接近一般樓房的16層樓高度了,或許因為周邊圍繞其它洋蔥頭圓頂的塔樓,體型變虛胖了,從平地看它,反倒覺得沒有那麼高啦。
既然教堂擁有於西元1555~1561年之間改建的9座圓頂塔樓,所以等於是9個小教堂組成的大教堂。各座塔樓都有禮拜堂,名稱也各自不同。目前這些圓頂是由銅板建構,總共用料達30噸左右,可想而知是多麼的厚重[照片5&6]。
16世紀兼併喀山汗國的戰爭,傳聞俄國軍隊受到8位聖人協助。所以這座教堂中央以外的8個塔樓就用以紀念這8位聖人,中央的尖塔則象徵尊崇的上帝的至高無上地位。這8座塔樓均呈八角稜柱形,正對地理上東西南北方位的4個,較另外4座稍微大一些。各座塔樓的正門都面向中央教堂的迴廊,外部之間另以走廊及樓梯等相連通。內部的壁畫繪製於16~17世紀,曾於西元1956~1965年間,按照原貌細心進行修復。
紅場地磚會受到冬季冰水侵入隙縫間,甚至滲入石頭微孔洞中(mesopore至micropore大小尺寸的孔洞)。結冰之後,體積膨脹,若干年之後,難保不損壞,所以維護工會檢查,汰舊更新[照片2]。
[照片3] 聖巴索天主教堂(St Basil Church)
[照片4] 聖巴索天主教堂(St Basil Church)的上部結構
[照片5] 聖巴索天主教堂(St Basil Church)的上部結構
[照片6] 聖巴索天主教堂(St Basil Church)的上部結構
照片4顯示教堂前方有一座雕像,這是為紀念名為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波扎爾斯基&庫茲馬·米寧兩個人而建的[唸他們的名字真累],主要是表彰他們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組織志願軍,力抗來自西方的波蘭侵略軍隊[照片7&8]。
[照片7] 波扎爾斯基&米寧大公紀念雕像
[照片8] 波扎爾斯基&米寧大公紀念雕像
1.2 喀山教堂 (Kazan Cathedral Church)
為紀念於西元1612年戰勝來襲的波蘭&立陶宛聯軍,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波扎爾斯基以私人經費贊助,興建這座用來紀念受聖母像庇護軍隊獲勝的喀山教堂[照片9&10]。不過,目前所見的是於西元1993年重修的建築。
由於上述事蹟,這座教堂是沙皇時代關注的宗教點之一,其中以戰勝波蘭&立陶宛聯軍的日子慶典最為鉅大。
教堂第一次大重建發生於西元1636年,原因是4 年前的一場祝融之災。接下來的300年間總算安然無恙的度過各種歷史波瀾,包括拿破崙攻入莫斯科的全城大火。怎料共產黨專政後,基於無神論的政治訴求,於西元1936年遭到拆除,直至上述的第二次重大重建才再現世人面前。可以說,今日有幸能再見到,也是世人之福。
[照片9] 位於莫斯科紅場東北角附近的喀山教堂
[照片10] 位於莫斯科紅場東北角附近的喀山教堂
1.3 其他
這要怪筆者,當時未認真記錄。時光荏然之後,對為數眾多的其它教堂已經印象模糊。所以,只得隨手揀選數座,以饗願意花時間來閱讀筆者禿筆之文的讀者們[照片11~13]。諸君若知悉教堂名稱者,請不吝告知。
[照片11] 位於莫斯科紅場附近的聖母天主教教堂(Cathedral of the Icon of the Mother of the God of the Sign)
[照片12] 位於莫斯科紅場附近的Church of Saint George the Victorious [感謝留言241讀者Danny提供教堂名稱]
[照片13] 位於莫斯科紅場附近的Church of Christ's Ascension behind the Serpukhov gate [感謝留言241讀者Danny提供教堂名稱]
莫斯科市內有許多教堂,不足為奇啊,咱們這兒不也是處處可見佛寺、道觀等的嗎?宗教本來就是人類為撫慰心靈,或執行政商目的衍生的嗎? 君不見忽必烈優遇八思巴作為的結果,催生出後來清朝創造達賴與班禪的轉世神話,藉此鞏固對西藏的政教分離體制下的統治。
2.0 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 (Cathedral of Christ the Saviour)
本文前述東正教沒有設置像羅馬天主教一樣的教宗。不過,俄羅斯境內仍然有一位統掌宗教事務的領導者--稱為牧首,救世主大教堂正是他駐蹕的座堂。西元1812年,法國皇帝拿破崙的軍隊雖然曾經一度攻入莫斯科,最後卻鍛羽而歸。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藉著該戰果,宣稱救世主基督拯救了俄羅斯的危亡,頒布旨令興建這座救世主大教堂。但是待破土動工時,已經是亞歷山大一世的弟弟,尼古拉一世執掌政權。教堂的設計則從原先的風格,確定修改為目前所見的東正教建築式樣[照片14]。話又說早了,尼古拉一世所建的教堂,在西元1931年,因應政治需求,為當時執政的共產黨政權下令拆毀。現在位於克里姆林宮西南方、濱臨莫斯科河畔克魯泡特金地鐵站附近的救世主大教堂,是於西元1996~2000年再依原樣重建的,耗費3億6千萬盧布(台幣幣值相埒)。所以,筆者前頭才寫目前所見的『建築式樣』,因為已經不是原來歷經許久歲月的那座建築物了。
[照片14] 莫斯科基督救主大教堂
基督救主大教堂是全世界最高的東正教堂(中央圓頂離地面103m),也是最大的一座[照片15&16]。不過,要說裡面能容納1萬人,筆者可是抱持相當保留的態度。
[照片15] 莫斯科基督救主大教堂
[照片16] 莫斯科基督救主大教堂
大教堂正面有3座銅拱門,不知是否與聖靈、聖父、聖子有關[照片18~20]。拱門與門楣上有許多銅雕,分別陳述著不同的故事。佇立於門前,應該是油然的升起一顆崇敬聖潔之心吧。對了,由於受到韃靼統治期回教的影響,女信眾入內,仍須裹著頭巾,但至少不用像回教清真寺,還必須脫鞋方可進入。
[照片17] 莫斯科基督救主大教堂
[照片18] 基督救主大教堂的右側正門 [當您面向教堂時,它位於左側]
[照片19] 基督救主大教堂的中央正門
[照片20] 基督救主大教堂的左側正門 [當您面向教堂時,它位於右側]
大教堂四周,有4座式樣一致的鐘樓,都以洋蔥頭金頂為突顯標誌[照片21]。筆者造訪期間,並未有幸聽聞齊鳴的鐘聲,頗覺婉惜。
[照片21] 莫斯科基督救主大教堂
這麼說吧,就連室外照明用的燈座[照片22],都很有宗教氣氛的張力,在在都是要讓走近的人們,服膺於由人類塑造的宗教世界魅力。
[照片22] 莫斯科基督救主大教堂前廣場上的燈座
基督救主大教堂墊高後的基座,相較於附近地區是高出一些的,所以可以眺望鄰近市區[照片23]。於西元2005年才建的皇帝解放者亞歷山大二世紀念碑&銅像,就在指顧之間的距離。所稱的解放,乃是因為他下令終結農奴制,聽起來頗像台灣光復初期的各種土地政策[375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
[照片23] 由基督救主大教堂眺望鄰近市區
3.0 莫斯科新聖女修道院 (Novodevichy Convent)
這座東正教風格的修道院,由俄帝瓦希里三世紀念10年前征服立陶宛,奪取斯摩陵斯克,於西元1524年下令建立[照片24]。能夠無恙的留存至今,相當的不容易,畢竟多場戰爭就發生在不遠處。或許由於自保的需要,您看它居然有城牆與瞭望塔樓等防禦結構[照片24&25]。唉,所謂的神聖,在咆哮猙獰的世俗勢力之前,或許有時也會選擇韜光養晦啊!? 西元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此修道院列名為世界文化遺產。
[註]: 平面圖請參閱網頁: http://b101099103.blogspot.com/2014/01/day14-moscow-part1.html
[照片24] 新聖女修道院 [天氣太冷,冷到不知道沒對好焦距(記得耳朵完全泛紅)]
[照片25] 新聖女修道院的城牆[原來屬於克里姆林外城的部分]&瞭望塔樓[共12座]
走出莫斯科地鐵運動站(Sportivnaya),再步行數分鐘後,就看到眼前這一幕如臨大敵的模樣,筆者這顆笨腦袋實在想不通一件事: 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先生怎麼會在這附近,思索創作出舉世聞名的天鵝湖芭雷舞劇呢? 搖搖混沌(差點變成餛飩)狀態中的頭顱,舉步往紅白相間、富於巴洛克建築風格的新聖女修道院的正門走去[照片26]。當然是得先去買票啦[髮禿齒危啦,記不得費用是多少了]!
[照片26] 新聖女修道院的西南側入口[代禱教堂(Intercession Church)]
修道院內由14棟不同機能的建築組成,請寬容筆者,就只敘述當日以凍得顫抖的手所拍的數棟重要建築。
最重要最古老的,是從來處遠眺就能看到的斯摩陵斯克教堂(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Smolensk),正位處修道院的中央。這座教堂擁有5個洋蔥頭圓頂,中央的是金色,其餘4個為銀色[照片27]。喔,附近有一座院內紅白相間的最高的建築物,那是鐘樓[照片28]。然而,除了撞鐘報時的功能外,也被用來拘禁皇族寡婦與廢妃,以修女身分悲度餘年。老天爺,人家暮鼓晨鐘是為修行!硬逼人為修女,整天聽著樓上噹噹鐘聲,豈不是無間地獄的折騰? 當年武則天若被送來此,就演不出一幕幕宮廷慘劇,恐怕只剩那座無字碑了。
[照片27] 斯摩陵斯克教堂&鐘樓
[照片28] 巴洛克風格的鐘樓(Belfry)建於西元1689年
最靠近斯摩陵斯克教堂的兩座建築物[照片29],分別是聖母升天教堂(Church of the Assumption)[照片30] & 裹屍布禮拜堂(Chapel of the Shroud)[照片27]。別讓後者的名字嚇著了,那塊布指得是裹護耶穌喪生於十字架後的遺體的聖物。您看,包裹耶穌的布是聖物,要是拿來包裹筆者,使用後就是廢物囉。
[照片29] 斯摩陵斯克教堂&裹屍布禮拜堂
聖母升天教堂建於西元1685年。以規模而論,肯定居修道院內的第二名。紅白相間的秀氣外觀,在春夏的綠樹掩映之間,應該是非常吸引人的啊。真不該如此評論,小心自己成為十字架橫條偏低的那位啊!
[照片30] 聖母升天教堂
看出來了吧,除了圓頂以外,整座斯摩陵斯克教堂採用的是俄羅斯傳統白石建築風格[照片31]。這一點,在筆者拙作 [JeJe4咖照: 俄羅斯之旅(1)] 提過,於此不再贅述。然而,這樣的白色,把莊嚴的神聖完整的彰顯了啊。
[照片31] 斯摩陵斯克教堂
[照片32] 一座門樓
[照片33] 門樓的門洞
院內還有一棟規模居第4名的聖安布羅斯教堂 [照片34],事隔多年,筆者看著只有這個面的照片,起初以為它比裹屍布禮拜堂還小,自顧笑著說:該不會是修女犯錯後,遭懲處的禁閉室吧[照片32]。後來才回想起這是聖安布羅斯教堂(St. Ambrose’s Church)。
[照片34] 修道院內最小的建築:聖安布羅斯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