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 2017-10-08
旅遊地點: 南投縣信義鄉
本部落格內的文章,僅供個人瀏覽。任何個人或/與機構(公司、媒體、網站等)未獲得本部落格作者書面授權之前,禁止轉載、轉貼或是用其它方式,引用全部或部分內容(文字或/與照片)至任何公開的非商業或商業目的之用途。任何擬引用或轉述文章內容&照片者,請以e-mail聯繫: trilobite_jesse@hotmail.com
這是一系列有關南投縣信義鄉之旅的第3篇文章
『瓦拉米』是啥米? 『達瑪巒』有海膽? 『伊曦岸』靠哪岸?
感覺『瓦拉米』『達瑪巒』『伊曦岸』比漢語的『潭南』『地利』『雙龍』聽起來要美、更有文化深度!
(1) 潭南(瓦拉米)部落
潭南村這個漢語村名,相當的通俗,就取名自它是一個位於日月潭南方的聚落;瓦拉米(Walami)則是該村的布農族語名字,意謂蕨類。部落的入口約略在投63鄉道5.9km處,是由台16線公路銜接該支線而來,大致上是在一處海拔約625-750m的山坡地。
[照片1] 台16線公路25.6km處 [圓夢星舟民宿]
[照片2] 台16線公路25.6km處 [圓夢星舟民宿]
進入63鄉道一段路後,會發現這條部落的聯絡道路旁有許多洛神花[照片3&4]。
[照片3] 潭南(瓦拉米)部落 [洛神花]
[照片4] 潭南(瓦拉米)部落 [洛神花]
續行不久就來到部落內的十字路口,派出所正好座落於其中一角,這兒也正是彩繪文化洗禮的起點[照片5&6]。
[照片5] 潭南(瓦拉米)部落
[照片6] 潭南(瓦拉米)部落 [意象藝術]
潭南(瓦拉米)部落曾受創於民國88年的921地震,村內的許多建築物,包括潭南國小,都遭逢相當於毀滅程度的摧殘。所以,目前所見的是一個於災後重建的嶄新聚落。
台灣似乎習慣於一窩蜂熱,當各地看到台中彩繪眷村吸引人潮後,許多村落、社區的屋牆就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繽紛圖案,然而又有幾何確切的結合本土或當地文化? 值得讓遊客與部落居民慶幸的是,當簇新的潭南(瓦拉米)部落也在民國104年把社區牆面開放給以「POW!WOW!TAIWAN」為名的街頭藝術繪畫團體,由9位國內與來自比利時、泰國等地的藝術家執筆彩繪,畫家們倒是恰當的將國際化視野揉入布農族的傳統文化元素中,呈現俏皮化,然而屬於部落特有的牆面彩繪[照片7~14]。
[照片7] 潭南(瓦拉米)部落 [彩繪]
[照片8] 潭南(瓦拉米)部落 [彩繪]
[照片9] 潭南(瓦拉米)部落 [彩繪]
[照片10] 潭南(瓦拉米)部落 [彩繪]
[照片11] 潭南(瓦拉米)部落 [彩繪]
[照片12] 潭南(瓦拉米)部落 [彩繪]
[照片13] 潭南(瓦拉米)部落 [泰國畫家彩繪的(您在泰國可以看到他的作品)]
[照片14] 潭南(瓦拉米)部落 [彩繪]
筆者到訪當日,適值連續假期,潭南國小校門深鎖,不開放入內參觀,僅能隔著門口取景[照片15~19]。這所由浩然基金會於921地震之後出資新建,目前被譽為是全台灣最具有布農族文化特色的美麗小學。新穎的校舍座落在四周圍運動跑道環伺的位置,這是由知名建築師姜樂靜女士所設計的。全台灣從北到南,還真的沒見過其它學校如此安排校舍與操場跑道的,由於這樣的巧思佈局,教室就增添了有如置身戶外的氛圍感。
[照片15] 921地震後由浩然基金會出資新建的潭南國小(姜樂靜建築師設計)
[照片16] 潭南國小
[照片17] 潭南國小
[照片18] 潭南國小
沿著部落內最寬闊的這條主軸道路上行[照片20],在T字底左轉[照片21],繼續順路而行,終點就是部落最高點建築--天主教聖伯多祿堂--的所在[照片22~24]。這所聖堂也是姜樂靜建築師的設計傑作,傳統的布農族暸望樓文化元素與聖母瑪利亞聖潔的寬容,默默的展現在這座小而美的教堂。小廣場前方的山坡邊緣,豎立著一尊張開雙臂的耶穌基督塑像[照片25],面帶慈容的俯視每一戶部落家園,既是部落居民的心靈寄託,何嘗不是遊客們所希望同蒙庇佑的嗎? 您若是4~5月份前來,那最好能待到夜晚,因為屆時耶穌的慈光將伴隨密集閃爍的螢火蟲求愛燈籠螢光,飛舞於部落附近的小徑。
[照片20] 潭南(瓦拉米)部落
[照片21] 潭南(瓦拉米)部落
[照片22] 潭南(瓦拉米)部落
[照片23] 潭南(瓦拉米)部落
[照片24] 潭南(瓦拉米)部落
[照片25] 潭南(瓦拉米)部落
(2) 地利(達瑪巒)部落
地利這個名稱,對多數操持華語的人而言都是耳熟的,可能我們都是從小聽聞『天時、地利、人和』長大的。然而對筆者而言,它還是一個在西元1984年被用於紀念發現地而命名的台灣特有種海膽(化石)的種名--地利圓碟海膽(Echinodiscus tiliensis)。不小心把話題給扯遠了,趕快回到正題。地利部落的布農族語(達瑪巒; Tamaluan)意謂『舂米的地方 大公雞』。部落的入口約略位於台16線公路29.5km附近,豎立著一座於破曉時昂首晨鳴的大公雞意象雕塑,據說崇敬公雞的原因是與吞噬蜈蚣而協助祖輩們能在當地安居樂業的故事有關[照片26&27]。地利部落的地理位置是背倚竹墓山(H1296m)的山麓(H530m),前濱濁水溪畔,而與對岸的雙龍(伊曦岸)部落晨曦相望。
[照片26] 地利(達瑪巒)部落 [意象雕塑]
[照片27] 地利(達瑪巒)部落 [意象雕塑]
部落是順著緩升的山坡而建[照片28],主要的公共建築就位於主軸道路--開信巷--兩旁,包括衛生所[照片29&30]、活動中心[照片29]、精神信仰寄託的教堂[照片31]與遊客服務中心等 [照片32&33]。
[照片28] 地利(達瑪巒)部落
[照片29] 地利(達瑪巒)部落 [衛生所&活動中心]
[照片30] 地利(達瑪巒)部落 [衛生所]
[照片31] 地利(達瑪巒)部落 [教堂]
[照片32] 地利(達瑪巒)部落 [遊客服務中心]
[照片33] 地利(達瑪巒)部落 [遊客服務中心]
民居牆面雖然沒有藝術團隊為它們塑造亮眼的彩繪,但是有如素人妝扮般的樸拙牆飾,無論是簡單的陳述男獵女耕[照片34]、分工分享[照片35]或百步蛇復仇等的故事[照片36],甚至僅是佐以傳統圖騰[照片37],在在彰顯部落居民極力維護祖先遺留文化的意涵。
[照片34] 地利(達瑪巒)部落
[照片35] 地利(達瑪巒)部落
[照片36] 地利(達瑪巒)部落 [百步蛇的復仇神話故事圖]
[照片37] 地利(達瑪巒)部落
由於部落與對岸的雙龍(伊曦岸)部落隔溪相望,只是雙龍部落位於更高海拔的河階沖積扇。筆者造訪日屬於陰雨天,所以從長老教會牧育館眺望,僅能看到部分沿著山坡興建的雙龍部落民宅與後方的雙龍山[照片38&39]。
[照片38] 由基督教長老教會牧育館眺望雙龍村雙龍(伊曦岸)部落
[照片39] 由基督教長老教會牧育館眺望雙龍村雙龍(伊曦岸)部落
(3) 雙龍(伊曦岸)部落
雙龍部落的布農族語(伊曦岸; Ishingan)意謂『寂靜之地 或 佈滿石塊之地』,位於治茆山(H2909m)延伸的海拔約1000m的山麓,以濁水溪與北岸的地利(達瑪巒)部落為鄰[照片40]。
[照片40] 由地利部落眺望雙龍部落 [圖片來源: 引用自www.24076311.com.tw]
這個素以雙龍瀑布吸引遊客的部落,今天的山區天氣卻讓筆者只能望山興嘆,走訪部落時已見烏雲漸由遠方湧來,最後真的迫於甘霖洗面,只得悵然離去,無緣一睹瀑布的風雅。在短短的停留時間裡,倒也還算幸運的能夠瀏覽部分富於布農文化氣息的社區景觀[照片41~48]。
[照片41] 雙龍(伊曦岸)部落入口牌樓
[照片42] 雙龍(伊曦岸)部落
[照片43] 雙龍(伊曦岸)部落
[照片44] 雙龍(伊曦岸)部落
[照片45] 雙龍(伊曦岸)部落 [可由右側的道路前往雙龍瀑布]
[照片46] 雙龍(伊曦岸)部落
[照片47] 雙龍(伊曦岸)部落 [頗有歐洲山區木屋氣氛喔]
[照片48] 雙龍(伊曦岸)部落 [百步蛇復仇故事意象]
[照片49] 雙龍(伊曦岸)部落 [古錐的小女孩]
[照片50] 雙龍(伊曦岸)部落
由於雙龍(伊曦岸)部落所在海拔達1000m,由此可以眺望位於隔岸較低海拔的潭南(瓦拉米)部落與地利(達瑪巒)部落[照片51]。只見水社大山延伸山稜的一處山坳處,隱約可辨是潭南(瓦拉米)部落的位置;而對岸的地利(達瑪巒)部落後方的竹墓山是眼前最明顯的標的[照片52]。其餘因天候因素未能造訪的景點,只能留待做為下一次臨門的驚喜好了。
[照片51] 由雙龍(伊曦岸)部落眺望潭南(瓦拉米)部落&北潭南山(H1087m)
[照片52] 由雙龍(伊曦岸)部落眺望潭南(瓦拉米)部落&北潭南山(H1087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