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旅遊日期

旅遊地點俄羅斯:

 

本部落格內的文章,僅供個人瀏覽。任何個人或/與機構(公司、媒體、網站等)未獲得本部落格作者書面授權之前,禁止轉載、轉貼或是用其它方式,引用全部或部分內容(文字或/與照片)至任何公開的非商業或商業目的之用途。任何擬引用或轉述文章內容&照片者,請以e-mail聯繫: trilobite_jesse@hotmail.com

本文是一系列有關 [石話石說] 之旅的第7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  俄羅斯(13): 莫斯科古生物博物館 [https://jeje4fp.pixnet.net/blog/post/339719043]

下一篇文章:  高雄市甲仙區(1): 小林公園+小林國小 [https://jeje4fp.pixnet.net/blog/post/335838713]:

 

奧陶紀時一天~21小時 (地球的自轉速度比現在快)!

 

[照片1] 聚的Asaphus (Neoasaphus) kowalewskii三葉蟲化石 [頭甲上有1對長長的眼柱]

[164]: 石話石說(7): 奧陶紀三葉蟲化石

 

[

[1]  [石話石說系列] 已經po出的文章

編號

文章名稱&網址

po出日期

[40]

石化石說(1): 膽小的 「星盾海膽」

2019-01-17

[41]

石化石說(2): 沒膽的 「厚盾海膽」

2019-01-18

[139]

石化石說(3): 不是恐龍的貴州龍

2021-11-21

[140]

石化石說(4): 蛋白石化的化石

2021-12-21

[141]

石化石說(5): 琥珀&化石

2022-02-17

[142]

石化石說(6): 水晶&鑽石

2022-01-18

[164]

石化石說(7): 俄羅斯奧陶紀三葉蟲化石

2023-10-14

[199]

石化石說(8): 摩洛哥三葉蟲化石

預計2026?月下旬po

 

本篇科普文介紹的是生活於一年409~410天、一天卻只有~21小時的奧陶紀時代(Ordovician Period)的三葉蟲(trilobite)[1][2]這些生物若是有知的話,會很高興在海洋中夜行or夜游時,由於地球&望舒(月球)距離比現在短了一半多[3]月光亮度遠勝於今,比較不用擔憂黑漆嘛烏的夜晚。

[1]:  月球對地球產生的潮汐引力,導致地球每日自轉速度逐漸減緩0.0000023sec

[2]:  Linnaeus的生物學分類: 雖然昆蟲 & 三葉蟲都屬於節肢動物門但是6條腿的昆蟲屬於該門的昆蟲綱; 腿數遠多於6的三葉蟲則是屬於三葉蟲綱喔 [綱之下分成8個目(order), 諸如本文的: 三葉蟲目聳棒頭三葉蟲目裂肋三葉蟲目鏡眼三葉蟲目 etc]

[3]:  目前的地球月球距離 = 384,400km,月球以每年3.82±0.07cm的速度遠離地球。預估6.2億年後地球月球距離將增至407,960km,屆時日全食將不復存在                                                                                                                              

以下的內容分成6:

(1) 緒言

(2) 三葉蟲化石簡介

(3) 櫛三葉蟲目(Asaphida)化石

(4) 聳棒頭三葉蟲目(Corynexochida)化石

(5) 裂肋三葉蟲目(Lichida)化石

(6) 鏡眼三葉蟲目(Phacopida)化石

-------------------------------------------------------------------------------------

 

(1) 緒言

      筆者小學時,就從課外讀物裡喜歡多數種類的個子小於成人手掌三葉蟲然而,直至及長赴美國進修化學碩士&博士學位後,才在著名的Tucson Gem & Fossil Show1次見到三葉蟲化石---特別是小學課外讀物裡描述的生存於寒武紀中期的金氏愛氏三葉蟲(Elrathia kingi)化石[照片2]。當時,筆者尚不知道被發現探索過的整個三葉蟲族群,已經超過15,000餘種 (視種類而異: 體型從 < 1cm ~ 1m)。也就是說,真實的三葉蟲世界,光是外觀,都比照片2多采多姿囉!

[照片2] 筆者收藏的Elrathia kingi三葉蟲化石

[164]: 石話石說(7): 奧陶紀三葉蟲化石

   學成歸國後,筆者於公餘之際,將蒐集三葉蟲化石當成業餘興趣之一。筆者目前收藏的三葉蟲化石幾近150個種類[照片3]---本篇僅介紹屬於俄羅斯奧陶紀的24 (國際市場價格: ~NTD91)。若是加上自己在國內採集清理的螺/&海膽等化石,數量超過千件[照片4]

[照片3] 筆者收藏的國外化石 & 礦物 (三葉蟲化石+菊石etc+礦物)

[164]: 石話石說(7): 奧陶紀三葉蟲化石

[照片4] 左後方 = [照片3] 儲存櫃對面的24A4檔案櫃收藏國內自行採集的化石

2009 Jesse的化石 (1) - 大小客廳.JPG

 

在收藏俄羅斯地區的化石若干年後,筆者於西元2011年購買Saint Petersburg Paleontological Laboratory編撰的Ordovician trilobites一書[照片5],當時是藉在莫斯科開會時與書商代理銀貨兩訖的[照片6]

[照片5] 筆者收藏的Ordovician trilobites [奧陶紀三葉蟲]一書 [€145 (現在價格: €215)]

[164]: 石話石說(7): 奧陶紀三葉蟲化石

[照片6] 筆者&書商代理的e-mail 

[164]: 石話石說(7): 奧陶紀三葉蟲化石

 

(2) 三葉蟲化石簡介:

 本篇科普性質文章的三葉蟲化石,均是筆者購自俄羅斯,作為個人業餘興趣的收藏。西元1998年時前蘇聯已經解體數年承繼的俄羅斯經濟狀況不佳Saint Petersburg Paleontological Laboratory可能苦於無力支付薪資所以不得不兜售多餘的化石

 接下來,筆者將以最簡單的文字,簡述有關化石所能透露有關三葉蟲這款生存了將近3億年古生物的訊息。

[A]:      本文所列種類僅生存於奧陶紀時期 [距今4.85~4.43億年之前]筆者的專業是化學,能理解這些久遠的歲月是經過多項理化證據佐證(鐳鉛放射性元素衰變測年法地磁變動數據等),無意與不相信者辯論有關演化論&創造論孰是孰非的議題。

[B]:      照片只是三葉蟲背部甲殼(Dorsal side)的化石[由於是含有鐵氧化合物雜質的碳酸鈣,所以不是白色]不包含任何有機軟體部分推測三葉蟲活著時的甲殼成分,由非常細的碳酸鈣纖維,與不超過30%的石灰磷酸鈣(phosphate of lime) & 幾丁質組成,它的機械強度可能會超過以幾丁質為主成分的昆蟲甲殼 至於是否比蝦殼or螃蟹殼硬,就可能難以確定囉 

[C]:      以照片2為例: 殼體從上往下分成頭甲(Cephalon; 弦月形)胸甲(Thorax; 13個體節---數目隨不同品種而變化) & 尾甲(Pygidium; 比頭甲小很多的圓弧形)。從,上述3個甲片都可區分成左側葉(Left pleural Lobe)、中軸葉(Axial Lobe) & 側葉(Right pleural Lobe),這正是何以被稱為「三葉」的源由。

[D]:      頭甲中軸葉若呈突起,稱為「頭鞍」(Glabella)。若是頭側緣與頭後緣相交位置(頰區)平鈍or圓鈍,稱為「頰角」(Genal angel); 若延伸成尖刺,則稱為「頰刺」(Genal spine)

[E]:      頭甲左/右側葉各有一個長著複眼的複眼座。若複眼座延長如蝸牛觸角狀,就稱眼柄。

[F]:      複眼有3種類型本文所述及的三葉蟲均屬全膜型 [Holochroal; 意思是厚而相互毗連的透鏡(水晶體)][照片7]數目介於2 ~ 15,000大小相同的圓形或正六邊形(如蜂窩的個別單元)水晶體透鏡組成複眼面。 這些小水晶體透鏡彼此相鄰,沒有幾丁質的鞏膜區隔,整個複眼由單一的「角膜(Cornea)」覆蓋。

[照片7] 擬平鬃屬三葉蟲(Paralejurus sp.)呈規則排列的全膜型複眼面

擬平鬃屬三葉蟲(Paralejurus sp.)的全膜型複眼面上呈規則.png

             曾有專家以某種三葉蟲的單一複眼作為透鏡,組裝成相機拍照,證實這些古老生物的視力蠻清晰的!

 

[G]:     頭甲上最薄弱部分形成的溝紋,就是供三葉蟲進行蛻殼成長機制的「蛻殼線[照片8]

[照片8] 蛻殼線類型簡圖

[164]: 石話石說(7): 奧陶紀三葉蟲化石

[H]       靠近腹側處的頭鞍前端下方、,有一塊類似甲殼動物的(Labrum)結構稱為「口板(Hypostome)---由於類似唇也被稱為垂唇。依據所在位置,有3口板: (a) 漂浮型 (Natant)[照片10](b) 共界型 (Conterminent)[照片8] & (c) 懸吊型 (Impendent)

[照片9] 漂浮型口版 {筆者收藏的Cybele panderi三葉蟲化石; 參閱[照片41 & 42] }

[圖鑑77] Cybele panderi (3).jpg

[照片10] 共界型口版 [筆者收藏的櫛屬(Asaphus)三葉蟲化石]

[164]: 石話石說(7): 奧陶紀三葉蟲化石

筆者收藏的俄羅斯奧陶紀三葉蟲化石,口板均屬於前2類。學術界認為: 植食性吃素的三葉蟲,不需要特化的口板,使用與頭鞍內突連接肌肉組織的漂浮型就夠了。然而為了捕捉不同獵物的肉食型三葉蟲,就需要有更緊密固合機制的共界型口板。

[I]        像蝦蟹一樣,三葉蟲也靠蛻除舊殼繼續長大,那麼胸甲體節的增加是源自由頭甲向下生長? 抑或由尾甲向上生長呢? 經過對一系列不同齡Shumardia pusilla三葉蟲化石的比對,確認蛻殼所新增的體節,是發生於胸部與尾部銜接區域(Thoracic-pygidial boundary),也就是每次蛻殼長大時,新生的胸節是由尾部向前增生的

 

★★★ 以下的三葉蟲化石多半採集自俄國聖彼得堡 Wolchow河沿岸的Asery地層當時這片河岸連同許多目前看到的東北歐陸地,都還沉浸於奧陶紀時期的淺海之下。

      在此提一件收藏過程中的笑話: 這些化石,有幾件是由俄羅斯經由芬蘭發貨寄來台灣,所以海關通知筆者前往提領。海關要求筆者自行打開小木箱,以便檢查要如何徵稅。開箱後,海關看著物件傻眼,問道這是啥? 筆者答: 三葉蟲化石。經過一段問答,該員不知該如何處置,撥電話詢問他的上司。最後聽到他的上司跟他說: 「若是蟲,就隔離檢疫; 若是石頭,就按報關價徵稅放行」。原來,他們是被 三葉「蟲」 & 化「石」這些字眼弄昏頭囉。

 

(3) 櫛三葉蟲目(Asaphida)化石 [筆者自行中文翻譯英文學名]:

      櫛三葉蟲的化石記錄,最早出現在寒武紀中/晚期,於奧陶紀晚期/志留紀早期全部滅絕,總計演化出706個屬(>3,000多種)

      筆者收藏的角櫛三葉蟲Asaphus (Neoasaphus) cornutus化石,生存於奧陶紀中期,最大長度~15cm [照片11裡比較大的長5.8cm]。與其它Asaphus屬品種 [成體胸甲體節數都是 = 8] 最重要的鑑別特徵是頭甲寬與頭甲長比值=1.9。種名cornutus源自於拉丁文,意思是「角」--- 因為本種的眼柄如聳起的短角。

   本種化石分布於俄國(西北部接近聖彼德堡的Asery地層)、愛沙尼亞(Estonia; 濱鄰波羅地海)、德國西北部。

[照片11] 筆者收藏的角三葉蟲化石 [NTD18,000]:  左上角球形: 俗稱海蘋果的棘海林檎(Echinosphaerites sp.).

[圖鑑6] Asaphus (Neoasaphus) cornutus.jpg

  

   寬襟櫛三葉蟲Asaphus (Asaphus) expansus化石,生存於奧陶紀早期,最大長度~12cm [照片12&13: ~7cm][照片13&14]本種的頭甲寬與頭甲長比值=2.0。種名expansus源自於希臘文,意思是「擴展」。

      本種化石分布於俄國(西北部接近聖彼得堡的Kunda地層)、斯堪地納半島(瑞典、挪威)

[照片12] 筆者收藏的A. (Asaphus) expansus三葉蟲化石 [NTD5,500]

[164]: 石話石說(7): 奧陶紀三葉蟲化石

[照片13] 筆者收藏的Asaphus (Asaphus) expansus三葉蟲化石

[圖鑑8] Asaphus (Asaphus) expansus (1).jpg

   奧陶紀的東北歐陸塊,還沉浸於淺海中。生存於奧陶紀中期的中庸櫛三葉蟲Asaphus intermedius [照片15],最大長度~15cm [照片14: ~6.1cm],可能將部份身軀埋入海泥之中,藉露出長度約為背甲長~27%的眼柄充當潛望鏡,觀察周遭[照片15]典型的頭甲寬度與頭甲長度比值=2

   本種化石分布於俄國(西北部接近聖彼得堡的Asery地層)、德國西北部。

[照片14] 筆者收藏的中庸櫛三葉蟲化石  [NTD22,000]

[164]: 石話石說(7): 奧陶紀三葉蟲化石

[照片15] 筆者收藏的Asaphus intermedius三葉蟲化石 [頭甲特寫]

[圖鑑9] Asaphus intermedius (2).jpg

  照片16中左側的寇氏櫛三葉蟲Asaphus kotlukovi類似照片10的角櫛三葉蟲,因為兩者的頭甲寬與頭甲長比值 & 尾甲寬與尾甲長比值(~1.5)相近似。這兩者的區別在於寇氏櫛三葉蟲的活動頰並沒有丘線存在,可是有所謂的小圓節(Round node)。這種生存於奧陶紀中期的三葉蟲最大長度~15cm。不過,多數的本種化石介於6~8cm。本種化石分布於俄國(聖彼得堡附近的Asery地層)、德國西北部。

      右側的斑點櫛三葉蟲Asaphus (Neoasaphus) punctatus最長~15cm [照片16: ~6.9cm]---演化自寇氏櫛三葉蟲,Asaphus屬中數量最多的品種

[照片16 ] 筆者收藏的寇氏櫛 & 斑點櫛三葉蟲化石 [NTD20,000]

[圖鑑10] Asaphus kotlukovi 及 [圖鑑17] Asaphus (Neoasaphus) punctatus.jpg

生活於奧陶紀中期的科瓦氏櫛三葉蟲Asaphus (Neoasaphus) kowalewskii眼柄長度,是Asaphus屬中最長的(約為背甲全長的~29%)[照片17&189]本種的頭甲寬度與頭甲長度比值=2.1; 尾甲寬度與尾甲長度比值=1.5。化石最大長度~11cm [照片17中右側的: ~6.3cm]預估這種三葉蟲的生活(就食)習性,可能類似照片14/15中庸櫛三葉蟲

本種化石分布於俄國(多數販售的標本,採集自聖彼得堡附近的Asery地層)

[照片17] 筆者收藏的科瓦氏櫛三葉蟲化石 [NTD18,000]

[圖鑑11] Asaphus (Neoasaphus) kowalewskii (1).jpg

[照片18] 筆者收藏的Asaphus (Neoasaphus) kowalewskii三葉蟲化石的頭甲部分

[圖鑑11] Asaphus (Neoasaphus) kowalewskii (2).jpg

   最大長度~25cm寬尾櫛三葉蟲Asaphus (Subasaphus) laticaudatus生存於奧陶紀中期 [照片19: ~8.2cm]Asaphus屬中最大型[照片19]典型的頭甲寬與頭甲長度比值=2.2; 尾甲寬度與尾甲長度比值=2 (尾甲相當寬,正是種名來源,因為laticaudatus意思就是「寬的尾巴」)

   本種化石分布於俄國(西北部接近聖彼得堡的Asery地層)、德國西北部。

[照片19] 筆者收藏的寬尾櫛三葉蟲化石  [NTD13,000]

[圖鑑12] Asaphus (Subasaphus) laticaudatus.jpg

    Asaphus屬中胸甲最寬的是闊胸櫛三葉蟲Asaphus (Neoasaphus) latus[照片20]    這種生存於奧陶紀中期的三葉蟲最長~15cm [照片20: ~7.9cm]本種的頭甲寬度與頭甲長度比值=2.2; 尾甲寬度與尾甲長度比值= 1.5。由於擁有寬闊的胸甲,所以種名為latus

   本種化石分布於俄國(接近聖彼得堡的Asery地層)及愛沙尼亞。

[照片20] 筆者收藏的闊胸櫛三葉蟲化石 [NTD11,000]

[164]: 石話石說(7): 奧陶紀三葉蟲化石

   奧陶紀早期的鱗尾櫛三葉蟲Asaphus (Asaphus) lepidurus最大長度~12cm [照片21: ~8.4cm][照片21]。種名lepidurus中的lepid源自希臘文的鱗片或天平(英文的flakescale); urus的希臘文意是指尾或尾狀。本種的頭甲寬與頭甲長比值= 1.85~2; 尾甲寬與尾甲長比值=1.65

      本種化石分布於俄國(西北部接近聖彼得堡的Asery地層)、波蘭北部(尤其是格旦斯克”Gdansk”地區)與濱鄰波羅地海的愛沙尼亞等地。

[照片21] 筆者收藏的鱗尾櫛三葉蟲化石 [NTD9,000]

[圖鑑14] Asaphus (Asaphus) lepidurus.jpg

   有頰刺的寬片闊尾櫛三葉蟲Asaphus (Neoasaphus) platyurus latisegmentatus生存於奧陶紀中期,最大長度~20cm [照片22: ~8.3cm][照片22]典型的頭甲寬度與頭甲長度比值=2.2; 尾甲寬度與尾甲長度比值 = 1.9

      本種化石分布於俄國(西北部接近聖彼得堡的Asery地層)、德國西北部、愛沙尼亞、瑞典哥特蘭島(Gottland)等地。

[照片22] 筆者收藏的寬片闊尾櫛三葉蟲化石 [NTD19,000]

[圖鑑15] Asaphus (Neoasaphus) platyurus latisegmentatus.jpg

   典型的頭甲寬與頭甲長比值=1.7 & 尾甲寬與尾甲長比值=1.6的是最大長度~15cm普氏櫛三葉蟲Asaphus (Neoasaphus) plautini plautini [照片23: ~9.8cm][照片23]。本種活躍於奧陶紀中期的海洋。

   本種化石分布於俄國(西北部接近聖彼得堡的Asery地層)、德國西北部。

[照片23] 筆者收藏的普氏櫛三葉蟲化石  [NTD11,000]

[圖鑑16] Asaphus (Neoasaphus) plautini.jpg

   筆者收藏的奧陶紀早期的蛙頭櫛三葉蟲Asaphus (Asaphus) raniceps化石 [長約7.2cm (最長=9.5cm)],擁有極為清晰的蛻殼線[照片24]典型的頭甲寬度與頭甲長度比值=1.65; 尾甲寬度與尾甲長度比值=1.45

      本種化石分布於瀕臨波羅的海的俄國(西北部接近聖彼得堡的Kunda地層)、瑞典、愛沙尼亞一帶。

[照片24] 筆者收藏的蛙頭櫛三葉蟲化石  [NTD4,500]

[圖鑑18] Asaphus (Asaphus) raniceps.jpg

 

照片25鑑別特徵是頭甲寬與頭甲長比值=1.5。這是生存於奧陶紀中期的海豚櫛三葉蟲Delphasaphus (Xenasaphus) delphinus,最大長度~18cm

本種化石分布於俄國(西北部接近聖彼德堡的Asery地層)、愛沙尼亞(Estonia;濱鄰波羅地海)、德國西北部。

[25]筆者收藏的Delphasaphus delphinus 三葉蟲化石 [NTD15,000]

[圖鑑7] Asaphus (Neoasaphus) delphinus.jpg   

   以上是筆者收藏的Asaphus屬三葉蟲化石。接下來5件是其它屬的,按字母順序的第1件是奧陶紀中期的窩氏矛頭三葉蟲Lonchodomas volborthi volborthi [3.8cm (本種最大長度~5cm)][照片26]。本種的特徵是頭甲前端有一根長過背甲(成體只有5個體節)的殼刺+左右兩側的長頰刺。這些殼刺的作用可能像雪鞋一樣,協助本種沒有眼睛的蟲體易於在泥濘的底面活動。或者是在水中游動時,有著穩定器的作用

      本種化石分布於俄國、北歐的斯堪地那半島(特別是瑞典)

[照片26] 筆者收藏的窩氏矛頭三葉蟲化石 [NTD120,000]

[圖鑑24] Lonchodomas volborthi volborthi.jpg

   Megistaspis屬最大長~40cm,筆者收藏的勞氏大盾三葉蟲Megistaspis lawrowi化石最大~26cm [左右側各有1根短頰刺][照片27]。這種生存於奧陶紀中期的三葉蟲成體胸甲體節數=8; 頭甲寬與頭甲長比值=1.5 [左右側各有1根短頰刺]; 尾甲寬與尾甲長比值 = 1.4 [尾甲末端有1根短頰刺]

      本種化石分布於北歐。

[照片27] 筆者收藏的勞氏大盾三葉蟲化石 [NTD72,000]

[圖鑑25] Megistaspis lawrowi.jpg

   芶鎮偽櫛三葉蟲Pseudoasaphinus gostilicyensis成體擁有8個胸甲體節生活於奧陶紀中期[照片28]種名的gostilicy取名自俄國列寧格勒州的小鎮。最大成體長~15cm [照片28: ~11cm]頭甲寬度與頭甲長度比值=1.7; 尾甲寬與尾甲長比值=1.3~1.4

   本種化石分布於俄國西北部。

[照片28] 筆者收藏的芶鎮偽櫛三葉蟲化石 [NTD21,000]

[圖鑑30] Pseudoasaphinus gostilicyensis.jpg

 

   奧陶紀中期的勞氏偽帝王三葉蟲Pseudobasilicus (Pseudobasilicus) lawrowi最大成體~15cm (8個體節) [照片29: ~7.2cm][照片29]頭甲寬度與頭甲長度比值=2.1~2.2 [尖細頰刺末梢約延伸至第3/4個胸節附近]; 尾甲寬度與尾甲長度比值=1.6

   本種化石分布於俄國(西北部接近聖彼得堡的Asery地層)、德國西北部。

[照片29] 筆者收藏的勞氏偽帝王三葉蟲化石 [NTD54,000]

[圖鑑31 或 32] Pseudobasilicus barrandei.jpg

   筆者收藏的生存於奧陶紀中期的雷氏摺尾三葉蟲Ptychopyge lesnikovae化石長度~5.7cm [本種最大~8cm][照片30]頭甲寬度與頭甲長度比值=1.8 [尖細頰刺末梢約延伸至第4/5個胸節附近]; 尾甲寬度與尾甲長度比值=1.6

   本種化石分布於俄國西北部。

[照片30] 筆者收藏的雷氏摺尾三葉蟲化石 [NTD36,000]

[圖鑑33] Ptychopyge lesnikovae.jpg

 

(4) 聳棒頭三葉蟲目(Corynexochida)化石 [筆者自行中文翻譯英文學名]:

      斜視亞目(Illaenina)屬於聳棒頭三葉蟲目,這個亞目(suborder)三葉蟲成體胸甲體節數,隨品種不同,介於8~10之間

    生存於奧陶紀中期、有10個胸甲體節的最大胥氏斜視三葉蟲Illaenus schmidti成體~15cm [照片31: ~3.7cm][照片31]。頭甲表面平滑,頭鞍結構不算顯著,複眼靠近頭側緣。典型的頭甲寬度與頭甲長度比值=2.9; 尾甲寬與尾甲長比值=1.8~1.9Illaenus屬大約有50個近親種成員。

   本種化石分布於俄國西北部(濱鄰芬蘭灣的聖彼得堡地區)

[照片31] 筆者收藏的胥氏斜視三葉蟲化石 (右圖=左圖右下方者的放大) [NTD18,000]

[164]: 石話石說(7): 奧陶紀三葉蟲化石

   公牛角斜視三葉蟲Illaenus tauricornis成體胸甲體節數=10,最大體長~10cm [照片32&33: ~7cm][照片32&33]。生存於奧陶紀早期的本種頭甲寬度(由頰刺最寬處計算)與頭甲長度比值=1.7~1.8; 尾甲寬度與尾甲長度比值=1.8

      本種化石分布於俄國西北部。

[照片32] 筆者收藏的Illaenus tauricornis三葉蟲化石 [NTD18,000]

[圖鑑38] Illaenus tauricornis (2).png

[照片32] 筆者收藏的Illaenus tauricornis三葉蟲化石

[圖鑑38] Illaenus tauricornis (1).jpg

 

 

(5) 裂肋三葉蟲目(Lichida)化石 [筆者自行中文翻譯英文學名]:

      筆者收藏的150餘種三葉蟲化石之中,價格最昂貴(因為數量比較稀少)都屬於裂肋三葉蟲目。這個目的種類最早出現於寒武紀晚期~奧陶紀初期,最晚的品種滅亡於泥盆紀晚期,總計145個屬。筆者收藏的2件俄羅斯奧陶紀裂肋目三葉蟲化石,屬於裂肋科(Lichidae)

       1種是生活於奧陶紀中期的叉角裂肋三葉蟲Lichas (Hoplolichas) furcifer,化石長~5.1cm [本種最大~6cm][照片34&35]。頭甲上有2根粗壯頰刺+頭後緣有2根似鹿角的頸環殼刺 [種名即源自於此特徵]。複眼座裡是「全膜型」複眼的水晶體

    成體胸甲有11個體節,中軸葉第7~10個中軸環各有一支凸聳後彎的長殼刺(Vertical thoracic spine)[不過多數化石都不完整]

      本種化石分布於俄國西北部。

[照片34] 筆者收藏的叉角裂肋三葉蟲化石 [NTD1,18,000]

[圖鑑59] Lichas (Hoplolichas) furcifer (1).jpg

[照片35] 筆者收藏的Lichas (Hoplolichas) furcifer三葉蟲化石

[圖鑑59] Lichas (Hoplolichas) furcifer (2).jpg

   第2種是普氏裂肋三葉蟲Lichas (Hoplolichas) plautini,最大成體長7.5cm [照片長~4.8cm][照片36~38]。粗壯的頭甲長頰刺,向後延伸至第3/4胸節。頭後緣有3根後凸的短殼刺,位於中央者最長。

      成體胸甲有11個體節,每個中軸環上都凸聳4支長短不一的殼刺,其中大致上以第9及第10個中軸環的殼刺最長。在上世紀的氣動噴砂工具出現之前,很難靠手工具將這些殼刺毫無損傷的由岩石中清理出來!

      這滿身密佈的殼刺,可能是為防禦想把它吞噬的掠食動物而設計的試想誰願意咬著頭尾捲縮成團、露著許多尖刺的餐點呢?

         本種化石分布於俄國西北部瀕臨芬蘭灣地區。

[照片36] 筆者收藏的Lichas plauntini三葉蟲化石 [NTD1,44,000]

[圖鑑60] Lichas plauntini (1).jpg

[照片37] 筆者收藏的Lichas plauntini三葉蟲化石

[圖鑑60] Lichas plauntini (2).jpg

[照片38] 筆者收藏的Lichas plauntini三葉蟲化石 [複眼面的各個複眼很清晰喔!]

[圖鑑60] Lichas plauntini (3).jpg

 

 

(6) 鏡眼三葉蟲目(Phacopida)化石 [筆者自行中文翻譯英文學名]:

      這一個目(order)的三葉蟲最早出現在奧陶紀早期最後滅絕在泥盆紀晚期總計537個屬

    鏡眼三葉蟲目的複眼有2種: 鏡眼亞目都是「裂膜型(Schizochroal)」,但俄羅斯奧陶紀的鏡眼目三葉蟲只有「全膜型(Holochroal)」複眼

    生存於奧陶紀中期、擁有12個胸甲體節的窩氏箭尾三葉蟲Atractopyge woerthi成體最大~4cm [照片: ~2cm][照片39]。「全膜型」複眼座小,但聳起成眼柄。

    本種化石分布於俄國西北部瀕臨芬蘭灣地區。

[照片39] 筆者收藏的窩氏箭尾三葉蟲化石 [NTD40,000]

[圖鑑66] Atractopyge woerthi.jpg

   印革利卡小角尾三葉蟲Ceraurinella ingrica成體最大~20cm [照片: ~14cm][照片40]種名ingrica取名自居住於芬蘭灣附近的一個少數民族語言名稱。頭甲蛻殼線前段為「發散型」,後段為「側緣型」。成體有11個胸甲體節。

   本種化石分布於俄國西北部瀕臨芬蘭灣地區。

[照片40] 筆者收藏的印革利卡小角尾三葉蟲化石 [NTD54,000]

[圖鑑69] Ceraurinella ingrica.jpg

   生活於奧陶紀早/中期的偏氏女神三葉蟲Cybele panderi成體胸甲體節數=12,最大~7cm [照片: ~4.6cm][照片41&42]。「全膜型」複眼座小,聳起成如蝸牛的細長眼柄,長度超過頭甲長。

   胸側葉末梢延伸成殼刺,以第6胸側葉最長,次之為第7/8/9節者,再次之為第4/10節,而以第1/2/3/11/12節者最短。

      本種化石分布於俄國西北部瀕臨芬蘭灣地區&及斯堪地納半島(主要為瑞典與挪威)

[照片41] 筆者收藏的Cybele panderi三葉蟲化石 [NTD58,000)]

[圖鑑77] Cybele panderi (2).jpg

 [照片42] 筆者收藏的Cybele panderi三葉蟲化石

[圖鑑77] Cybele panderi (1).jpg

 

謝謝您願意撥冗閱讀有關於這些被稱為海洋花蝴蝶的簡短故事喔!

 

下一篇文章是 [高雄市 甲仙區系列] 遊記的1: 小林公園+小林國小。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再度撥冗光臨我們的部落格,前來參閱喔。

 

[後記1]: 西元2023101400:56am po出本篇科普文章於當日11:05am發現已經被痞客邦列為 [本日熱門] 文章

[164]: 石話石說(7): 奧陶紀三葉蟲化石

[164]: 石話石說(7): 奧陶紀三葉蟲化石

 

[後記2]: 西元2023111403:17pm再度發現本篇科普文章被痞客邦列為 [164]: 石話石說(7): 奧陶紀三葉蟲化石 文章

 

[164]: 石話石說(7): 奧陶紀三葉蟲化石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Je4咖照 的頭像
    JeJe4咖照

    JeJe4咖照's BLOG

    JeJe4咖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2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