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
旅遊地點: 美國Arizona州
本部落格內的文章,僅供個人瀏覽。任何個人或/與機構(公司、媒體、網站等)未獲得本部落格作者書面授權之前,禁止轉載、轉貼或是用其它方式,引用全部或部分內容(文字或/與照片)至任何公開的非商業或商業目的之用途。任何擬引用或轉述文章內容&照片者,請以e-mail聯繫: trilobite_jesse@hotmail.com
本文是一系列有關 [美國] 之旅的第4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 冰島(1): 自然風情 [https://jeje4fp.pixnet.net/blog/post/340287198]
下一篇文章: 美國(4): Arizona州(2): Titan洲際飛彈博物館 [https://jeje4fp.pixnet.net/blog/post/341470656]
Reason is the soul of all law!
道理是所有法律的靈魂!
柏拉圖說: 騙子&傻子群體,都會痛恨揭穿謊言的人!!
[照片1] (左): 筆者在UA求學期間的學生證; (右): 筆者在AZ州的駕駛證
[表1] [美國] 系列遊記一覽表
文章編號 |
文 章 名 稱 |
Po出日期 |
[115] |
美國(1): 盛世公主號郵輪(1): 5~7樓層 |
2020-05-01 |
[116] |
美國(2): 盛世公主號郵輪(2): 15~19樓層 |
2020-05-01 |
[117] |
美國(3): 藍寶石公主號郵輪 |
|
[171] |
美國(4): Arizona州(1): Arizona大學 |
2024-03-16 |
[172] |
美國(5): Arizona州(2): Titan飛彈博物館 |
2024-04-06 |
[173] |
美國(6): Arizona州(3): 大峽谷&胡佛水壩 |
2024-04-27 |
[174] |
美國(7): Arizona州(4): Bisbee露天銅礦 |
2024-05-18 |
[175] |
美國(8): Arizona州(5): Kitt Peak天文台 |
2024-06-08 |
[17X] |
美國(9): California州(4): San Siego海岸 |
2024-06-29 |
本篇內容分成以下數段:
(1) 筆者的化學博士學位
(2) 筆者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
(3) 筆者&指導教授發表的學術論文
(4) 其它UA的概況
(5) 筆者回臺的第1份工作
(6) 筆者有幸擔任幾位碩士研究生的口試委員
(7) 由學術機構轉入工商業界
本篇遊記敘述筆者完成化學碩士學位後,在美國 Arizona州Tucson市的University of Arizona (UA; 亞利桑那大學)求學&獲頒化學博士學位的經歷[照片2] 。這一所於西元1885年建立的州立大學,堅持bear down(竭盡全力)的學術研究地位,被譽為30所「公立長春藤(Public Ivies)」大學之一。
依據發表的學術論文陳列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 UA在美國國內為第45~54名之間; 世界排名為第101~150名之間。
[西元2022年的ARWU排名: 中國清華大學第28名; 北京大學第45名][註1]
[西元2022年的ARWU排名: 台灣大學第201~300名; (新竹)清華大學第401~500名][註2] --- 可以發現兩岸整體學術實力的差距與日俱增: 台灣曾有過的領先年代,早已隨著廟堂眾邪盈朝而一去不復返了[兩岸整體的國家實力差距也是如此]。
[註1]: https://www.wenweipo.com/a/202108/15/AP6118a407e4b08d3407d45801.html
[註2]: https://www.shanghairanking.com/institution/national-taiwan-university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C%8B%E7%AB%8B%E6%B8%85%E8%8F%AF%E5%A4%A7%E5%AD%B8
[照片2]] 維基百科對UA的簡介 [拉丁文svrsvm = 向上]
(1) 筆者的化學博士學位
西元2022年~2023年之間,冺燼黨政客林X堅、鄭X燦、蔣X安 & 何X文的研究所碩士論文被陸續揭發抄襲,後經各校確認屬實,被撤銷學位。
在這之前的西元2019年,蔡XX被控以論文不存在一案,雖然國內法院判決駁回。但若參考2022年倫敦政經學院(LSE)拒絕服從英國高等行政法院的要求(提供蔡XX口試資料),確實令人起疑。更何況,蔡XX曾公開宣稱她的輪文值1.5個博士學位 [絕對是學術界最荒唐的自說自誇笑話(通常只有唾面自乾者才敢如此自吹自擂)],卻以政治權力要求相關機關將其有關論文等的資料列入絕對機密,難怪連陳X扁都說:「如果蔡XX有論文,就拿出來」。世上那有自詡是1.5個的榮耀,卻把給黎民百姓見識如何個1.5法的機會封鎖而不為,實屬違反常理---莫非是另有不可告人的隱情?
筆者在此,請各位讀者看看從UA官網查索筆者的學位資訊是何其的容易 [途徑當然不只以下這1種]:
(1A): 鍵入關鍵字: University of Arizona dissertation,搜尋結果如[照片3] :
[照片3] 關鍵字搜尋結果: 前2條
(1B): 點選第2條的結果,螢幕的顯示如[照片4]:
[照片4] UA大學有關碩博士論文的網頁
(1C): 就用姓名來搜尋,點選BROWSE BY下的作者(Authors)按鈕,結果如[照片5]:
[照片5] 點選Authors按鈕的結果
(1D): 在「Or enter first few letters」的空白欄位內輸入筆者的姓Chang,查詢的結果如[照片6]:
[照片6] 查詢姓氏結果: 列印出的第1頁部分
(1E): 列在第4條的「Chang, Chaung-Sheng Jesse (如 [照片1] 所示)」就是筆者。點選後得到的結果如[照片7]:
[照片7] 網頁上有關筆者博士論文的題目、口試委員&摘要
從(1A)~(1E)的操作費時還不到30秒! 蔡XX對它自己的論文解釋,卻歷經數年無法作出肯定的澄清交待。觀諸此輩「竊以為權傾天下」就能「以力壓人」,要求全黨挺林X堅的荒謬情節,原來是抱有既曾為死豬就不怕滾水燙的心態!
(1F): 若想進一步檢視細節資訊,點選(1E)最左側的摘要圖案,查詢的結果如[照片8]: 包括UA圖書館收藏的論文完整pdf檔 [azu_td_9121538_sip1_m.pdf](共362頁; 10.2MB),下載後就可以看到整本論文的電子檔內容 [歡迎各位讀者比照檢查看看喔!] --- 蔡XX是有啥不可告人之事,非得把「所謂」它自己的「博士論文」封存至刑事起訴年限的30年上限呢?
[照片8] 進一步細節資訊
在(1F)pdf檔的第9頁,證實筆者是在西元1991年2月1日(星期五)通過博士論文口試 (Oral Test),由5位口試教授簽署同意[照片9] --- UA則藉此確認一位Ph. D. Candidate通過論文口試。之後筆者按要求修訂,於同年月18日由筆者的指導教授Prof. John Henry Enemark核定,並親自呈送學校[照片9] [註3] [註4]。隨後,筆者將經指導教授核定的完整論文(共355頁)正本呈交學校[照片10]。
[註3]: 筆者持有的論文裝訂影印本,符合UA圖書館館藏的這1頁[照片9&10]。
[註4]: 蔡XX無完整的這一頁 [它說的口試日期是星期日,也無口試委員簽名]。甚至說她的口試委員是3位,與倫敦大學宣稱若有口試,只有2位口試委員完全不符合。一個參加口試的學生,怎麼會不知道是幾位口試委員?
[照片9] 口試委員簽名頁 (左):筆者持有的論文裝訂影印本內的; (右): UA收藏的論文裝訂本內的
[照片10] 筆者自存的精裝本博士論文 --- 蔡XX始終拿不出完整的裝訂本(豈不怪哉???)
照片11是筆者通過論文口試之後,由日本Osaka University化學系來的訪問學者Prof. Katsumoto Yamanouchi (山內勝元教授)為筆者拍照的,他還在背後的黑板寫著: Ph. D. candidate (博士候選人),然後說: Jesse,you are no longer a Ph. D. candidate. From now on, we shall call you Dr. Jesse Chang. 然後他與澳洲University of Melbourne化學系來的訪問學者Prof. Charles Young一起邀請筆者去學校餐廳用餐,順便說了一句: 「Now, you should be able to drink beer for celebration!」
[照片11] 筆者通過化學博士論文口試當天 [西元1991年2月1日]
筆者的學位證書(Diploma of Ph. D.)是在西元1991年5月11日由UA頒授的: 學院秘書(Secretary of Faculty)、大學校長(President of University)、Arizona州校董事會董事長(President of the Board) 與 Arizona州州長4人共同簽署[照片12&13],筆者因此成為當年美國頒授的1,800餘位化學/化工博士者之一。
[照片12] 筆者的化學博士學位證書 [30多年過去了,紙張都變黃囉!!!]
[照片13] 筆者的化學博士學位證書 [金屬版] [30多年過去了,黑色底膜都逐漸剝落囉!!!]
筆者的修課紀錄(Graduate record; 成績單)最後1頁,如照片14右側的記載: 「Degree requirements completed for doctor of philosophy. End of graduate record.」,清楚的記錄著筆者完成所有博士學位所需的必修學分。然而,蔡XX的修課紀錄(Student record)內容,著實令人納悶有貓膩啊。
[照片14] 筆者的修課紀錄(成績單)最後2頁
[照片14A] UA刊印的西元1991年畢業典禮刊物封面
[照片14B] 畢業典禮刊物第17頁: 授予博士學位者名單
[照片14C] 畢業典禮刊物第18頁: 筆者的姓名列於左側第2位
(2) 筆者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
筆者在國內大四時,就對指導教授Prof. John Henry Enemerk的氮固定(Nitrogen fixation)方面的研究略有了解。在選擇他做為指導教授時,曾跟他說明過[照片15]。他則告知筆者是他的第1位來自中國/台灣的研究生[照片16]。我們討論後,設定我的博士論文研究主題是有關鉬硫(Mo-S)酶輔因子(Molybdoenzyme’s cofactor)的相關化學探索。
[照片15] 筆者、指導教授(最高者)&其他博士後研究員+研究生們合影於鳳頭巨柱仙人掌(crested saguro)附近
[照片16] 筆者的指導教授Prof. John Henry Enemerk: (左)筆者畢業前; (右): 近照
筆者深受他的師恩薰陶,今日的人格&學養絕對有一部分來自他的教育。幾件事令筆者終生記憶難忘:
(2A): 每次有問題要向他請益時,他的第1句話總是: 「Jesse, what are you going to teach me today?」 筆者在台灣所受的教育都是恩師如父,讀者們可以想像筆者得花多久時間才能適應。這讓筆者深深體會謙受益&滿招損的古訓,終生奉行。
(2B): 進入他的研究室團隊2~3個月後,他說發覺我的口語英文問題,他打算除了用研究經費支付我的全額R.A.獎學金以外,另外替我請一位英語家教(鐘點費: US15/hr),每周2堂課,大約進行了半年。效果非常好,後來筆者在瑞士工作,公司裡幾位瑞士同仁好奇的問筆者[照片54 & 61]: 「Jesse, your spoken English is much better than other Taiwanese colleagues, were you a native American?」
(2C): 博士論文口試日期確定後,筆者請教他還該準備甚麼? 他微笑的回答: 「Jesse, I believe that you are the person knows all answers about this research project more than anyone else in the world!」
他就是這樣一位帶著我完成基本學術訓練的指導教授,在筆者畢業後的西元1998年,Prof. Enemark被遴選為董事教授(Regents Professor),而後於西元2006年,榮膺為UA的名譽教授(Regents Professor Emeritus)。退休前共發表297篇學術論文 [其中6篇是筆者的貢獻]。
蔡XX在西元2019年把她自己還在世的Cornell大學法學碩士班指導教授說成是已經離世了! 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很難想像會發生這樣的謬誤: 莫非是長久不連繫? or 其它不尋常原因?
(3) 筆者&指導教授發表的學術論文
筆者攻讀博士之前的碩士學位階段,發表於學術期刊的1篇論文:
1988年 : J. Chang, S. Meyerhoffer, L. R. Allen, Jerry Walsh. Substitution and isomerization reactions of (polypyridyl)ruthenium(III) complexes and the catalysis of ruthenium(II) reactions Inorg. Chem. 27, 1602–1607. [被引用14次]
筆者完成博士論文前/後,與指導教授合計發表6篇刊登於學術期刊的論文 [可以透過 https://academictree-org.translate.goog/chemistry/publications.php?pid=399754&_x_tr_sl=en&_x_tr_tl=zh-TW&_x_tr_hl=zh-TW&_x_tr_pto=sc 網頁查到這些論文資訊]---這些在被正式印行前,都經過其他大學教授們的審核。筆者不具有英國知名物理學家Stephen William Hawking的聲望,所以通常都會被要求修改or釐清小瑕疵的內容 [以下紅色粗體字為筆者的姓名(名字縮寫)]。
以下的論文均標示發表之後,被後續各地發表的論文引用為參考的次數。被引用的次數越多,自然代表這一篇論文的貢獻價值越高。 [蔡XX難道不懂自己論文的學術價值如何,不是靠自我吹噓的(只能唬弄不懂的人),而是靠專業的同行評論出來的嗎?] [若將各篇學術論文裡的藍色字體--譬如第1篇的DOI: 10.1021/Ic00337A017--當關鍵字搜尋,可以直接查到該篇論文的第1頁]:
1990年 : Chang CSJ, Collison D, Mabbs FE, Enemark JH.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nonuclear oxomolybdenum(V) complexes with aliphatic diolato, dithiolato, or alkoxo ligands: effect of chelate ring size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metal center Inorganic Chemistry. 29: 2261-2267 . DOI: 10.1021/Ic00337A017 [被引用72次]
[照片17] 1990年論文第1頁 [共7頁]: 螯合環尺寸對一些鉬(V)氧化合物性質的效應
1990年 : Chang C, Rai-Chaudhuri A, Lichtenberger D, Enemark J. He I valence photoelectron spectra of oxomolybdenum(V) complexes containing diolato or alkoxide ligands Polyhedron. 9: 1965-1973 .
DOI: 10.1016/S0277-5387(00)84009-7 [被引用20次]
[照片18] 1990年論文第1頁 [共9頁]: 一些鉬(V)氧化合物的氦-I價電層光電光譜
1991年 : Chang CSJ, Enemark JH. Spectroscopic and electrochemical studies of monomeric oxomolybdenum(V) complexes with five-membered chelate rings and alkoxo or alkanethiolato ligands Inorganic Chemistry. 30: 683-688 . DOI: 10.1021/Ic00004A017 [被引用57次]
[照片19] 1991年論文第1頁 [共6頁]: 含5員螯合環鉬(V)氧化合物的光譜&電化學研究
1992年 : Chang CS, Pecci TJ, Carducci MD, Enemark JH. Structure of bis(4-chlorophenolato)[hydrotris(3,5-dimethyl-1- pyrazolyl)borato]oxomolybdenum(V). 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C, Crystal Structure Communications. 48: 1096-7 . PMID 1388942 DOI: 10.1107/S0108270191012441 [被引用6次]
[照片20] 1992年論文第1頁 [共2頁]: 鉬(V)氧化合物的X-射線晶體繞射結構研究
1993年 : Chang CSJ, Pecci TJ, Carducci MD, Enemark JH.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nonuclear bis(para-substituted phenolato)oxomolybdenum(V) complexes : dependence of the molecular properties upon remote substituent effects Inorganic Chemistry. 32: 4106-4110 .
DOI: 10.1021/Ic00071A024 [被引用21次]
[照片21] 1993年論文第1頁 [共5頁]: 遠程取代基對一些鉬(V)氧化合物分子性質的效應
2002年: Graff JN, McElhaney AE, Basu P, Gruhn NE, Chang CS, Enemark JH. Electrochemistry and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of oxomolybdenum(V) complexes with phenoxide ligands: effect of para substituents on redox potentials, heterogeneous electron transfer rates, and ionization energies. Inorganic Chemistry. 41: 2642-7 .
PMID 12005487 DOI: 10.1021/Ic0110981 [被引用21次]
[照片22] 2002年論文第1頁 [共6頁]: 取代基對一些鉬(V)氧化合物的電化學&光電光譜效應
最後這一篇在西元2002年! 沒錯,因為筆者回台後,忙於工作&私務,無暇將最後一篇已完成研究但尚未撰寫成學術論文發表。指導教授鑒於學妹Julie Graff的研究引用筆者的構想&實驗數據,並延伸發展,所以將筆者列為共同作者。
筆者使用的研究設備非常多,包括質譜儀(Mass spectrometer)、複立葉紅外線光譜儀(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紫外線/可見光分光光譜儀(UV/VIS/NIR spectrometers)、循環伏安電化學分析儀(Cyclic Voltammetry)等。在此僅列舉3種關鍵大型儀器: 電子自旋共振儀(Varian E3 EPR Spectrometer)[照片23]、X-射線晶體繞射儀(Nicolet-Syntex P2I autodiffractometer)[照片24]、He-I光電光譜儀(McPherson ESCA 36 photoelectron spectrometer)[照片25]。
[照片23] 電子自旋共振儀
[照片24] X-射線晶體繞射儀
[照片25] He-I光電光譜儀
在資訊高度數位化的今天,筆者的個人博士學位&與指導教授共同發表過的學術論文資訊很快就能透過網路查到,展示於讀者面前供檢查。
此時,對於蔡XX憑藉它的個人政治權力,封鎖有關它的博士論文一切相關資訊的動機,能不起疑嗎?
掌握國家最高政權者,以妥善照顧國民&經世治國能力為要,學術學位只能作陪襯。一旦本末倒置,不惜踐踏學術名器,還要求公務機關&人員為其遮掩虛偽作為,就是令人不齒的浮士德與魔鬼交易的行徑了。
(4) 其它UA的概況
Tucson市區裡的UA校園面積~1.59km2[照片26],總計179棟建築物,容納著4.9~5萬學生(其中碩博士研究生~1萬) & ~3千位各級教授。化學&生物化學系學生+研究生則約為800~900人,助理教授~教授計66位。
[照片26] UA的平面圖 [右下方2座大型建物為室內籃球場&橄欖球場]
UA的吉祥物是擬人化的Wilbur T. Wildcat與Wilma T. Wildcat [沙漠山貓]。看過Keanu Reeves與Sandra Bullock合演的電影「捍衛戰警」(Speed)的讀者,可能對劇中一幕情節有印象: Keanu指著身穿類似照片27的UA運動T-shirt並開著巴士的Sandra說: Wildcat! He can see you! 這一句Wildcat就是UA的吉祥物。
[照片27] 筆者收藏的UA的運動T-shirt
筆者至今仍舊保存著鑄印著校徽的鑰匙圈[照片28]、筆記夾[照片29]、文件包[照片30]。
[照片28] 筆者收藏的鑄印著校徽的鑰匙圈
[照片29] 筆者仍然在使用鑄印著校徽的筆記夾
[照片30] 筆者仍然在使用鑄印著校徽的文件包
筆者求學時,美國全國排名第41名的化學系有2棟系館 [位於校園西南象限的理學院區]: 照片31中央的建築物是舊館,筆者的研究室在右上角的6層樓建築的第3樓 [Carl S. Marvel Building: 紀念身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並對橡膠化學著作等身的Marvel教授(印象中發表的論文>500篇)---他的中間名S(= Shipp)被美譽為Speed,據說是因為他總是工作至凌晨,但是清晨可能比多數人都早的又進實驗室工作了]
[照片31] 筆者求學時的化學系館
如今,在筆者畢業~30年之後,UA計畫投資USD4千2百萬,將照片31的建築改建成如照片32的嶄新研究大樓。筆者身為校友,祝願此計畫順利成功!
[照片32] 新化學系館模型
本文當然不用詳細介紹179棟建築物。僅列出幾棟比較具代表性的建築物:
(4A): 圖書館(Main library): 4座圖書館之一的總圖書館於西元1976年開放使用,藏書包括~600萬冊實體書 + ~110萬冊電子書 + ~74,000種電子期刊[照片33]。這兒是除了實驗室之外,筆者在校園內花次多時間駐留的地方。
[照片331 總圖書館(Main library)
(4B): 橄欖球場館: 始建於西元1929年,可以容納~50,800名觀眾[照片34]。每一場在這球場舉行的比賽,都替UA賺取為數可觀的入場門票費。筆者曾踏足在那一片意謂UA slogan --- bear down [竭盡全力] --- 的草地,留下年輕的身影在Wildcat廣告牌之前[照片35]。
[照片34] 橄欖球場館: [照片26]右下方標示綠點&綠地的大型建築物
[照片35] 筆者站在橄欖球場館前方
(4C): 籃球場館: 啟用於西元1973年,內部空間可以讓~14,600名觀眾安坐看球賽[照片36]。籃球場前的空地,經常可以看到啦啦隊員們(Cheerleading Squads)在操練表演[照片37]。
UA男子籃球隊曾於西元1988、1994、1997與2001年,進入NCAA錦標賽最後4強(Final Four);其中在西元1997年贏得NCAA championship; 西元2001年敗給冠軍隊,屈居亞軍。教練Lute Olson帶領球隊獲得這些榮譽居功厥偉,他嚴令球員們務必「follow the ball」不只讓筆者印象深刻,也是終生奉行的理事圭臬。不過,教授們普遍反對將體育館更改為Lute Olson Gym以紀念他的貢獻。
[照片36] McKale籃球場館: [照片26]右下方標示大白頂的大型建築物
[照片37] 啦啦隊員們: (左)練習中 (右)比賽現場
(4D): 大學醫院: 筆者的長子在此出生[照片38&39]。當天醫生開玩笑的說: 為免我萬一在過程中昏倒,要求我畫出維生素C (Ascobic acid)的化學結構,證明大腦運作正常,才准許我進產房待產。嬰兒要出院時,除了核對筆者的證件外,還必須出示一具能安全扣鎖於車內的嬰兒座椅---以保證能安全的開車載嬰兒回家。
[照片38] 大學醫院: 位置超出[照片26]範疇,再更右上方
[照片39] 長子的出生證明 [涉及個資: 格友建議刪除]
(4E): 生物圈二號(Biosphere 2): 這個用來測試人造封閉生態系統及生態箱的建築,並不在校園內,而是位於距離UA約30km的Oracle[照片40]。整個模型系統嘗試理解人類若花長時間前往其它星球,將如何因應在艙房內種植糧食並維持可持續循環運作的平衡生態等問題。
[照片40] 生物圈二號 [海拔1,164m; 建築群佔地~1.27公頃]
在UA求學期間,筆者住在距離校園不遠不近的租賃宅: 3425 E. 2nd Street的Las Villas Apartment [照片39]。這是一棟附有游泳池&停車場的2層樓出租公寓[照片41~43]。
[照片41] UA(偏左側) &筆者住家(右側紅點)的位置圖
[照片42] 筆者居住的Las Villas Apartment [3425 E. 2nd Street, Tucson, Arizona]
[照片43] 筆者居住的Las Villas Apartment
每逢有研究生要搬去新居前,我的指導教授總愛開玩笑的問: 你該不是太久沒打掃,所以才要換新居的吧? 以這個邏輯而言,我都沒搬過家,應該是非常愛整齊乾淨的人囉 [清理地毯很辛苦的]。讀者們不信嗎? 筆者可是有證據的: 照片44是將去參加美國同學婚禮前,拍攝於Las Villas Apartment。背景是筆者在UA求學期間的座駕 [Pontiac品牌的Phoenix (2,800cc)],您看也是多麼的乾淨啊。
[照片44] 筆者將去參加美國同學婚禮前,拍攝於Las Villas Apartment
(5) 筆者回臺的第1份工作
筆者由UA畢業後,先拜訪住在California州的朋友,其後返台。第1份工作是在成立於西元1959年的中國技術服務社(China Technical Consultants, Inc. Foundation; CTCI)麾下的「觸媒研究中心(Catalyst research center; CRC)」[註1] --- 地點在苗栗縣頭份鎮。
[註1]: 觸媒 = 催化劑 (協助化學反應加速進行的物質)。生物體內的「酵素(enzyme)」就是有機性的觸媒。
從西元1991~1996年3月任職期間,對於民營企業委託的計畫,筆者在CRC共提交8本研究報告 [各本的頁數介於88~368][照片45~48]。
[照片45]筆者撰寫的CTCI研究報告第122號 & 127號(127頁)
[照片46] 筆者撰寫的CTCI研究報告第134號(368頁) & 139號(198頁)
[照片47] 筆者撰寫的CTCI研究報告第154號(87頁) & 158號(178頁)
[照片48] 筆者撰寫的CTCI研究報告第161號(153頁) & 162號(187頁)
CRC副主任曾委託筆者翻譯核磁共振光譜(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一書。筆者譯妥之際[照片49,正逢離職前夕,再加上CTCI也遭逢政治清算鬥爭時期,最後未能付印,算是離職前的憾事。
[照片49] 筆者為CRC翻譯的核磁共振光譜一書
(6) 筆者有幸擔任幾位碩士研究生的口試委員
在CRC工作期間,由於進行2-丁醇(2-butanol)轉化成2-丁酮(2-butanone; methyl ethyl ketone)的觸媒研究,所以結識幾位國內從事無機觸媒研究的學者。承蒙應邀,於西元年1993~1996年期間,多次擔任碩士口試委員會委員[照片50~53]。
[照片50] 筆者應邀參與的1993年論文口試
[照片51] 筆者應邀參與的1994年論文口試 [請注意都有口試委員們簽屬確認]
[照片52] 筆者應邀參與的1995年論文口試 [請注意都有口試委員們簽屬確認]
[照片53] 筆者應邀參與的1996年論文口試 [請注意都有口試委員們簽屬確認]
筆者會在口試前,詳細閱讀該論文草稿,並備妥至少3道由淺入深的問題。不過,這樣的緣分,在西元1996年4月,由於筆者自CRC離職,轉入一家瑞士製藥的民營公司,忙碌的新工作,使得筆者只能婉拒再續任論文口試委員的機會。
(7) 由學術機構轉入工商業界
或許生在10月天蠍座的筆者志不在學術界發展吧,總想體驗更廣闊的世界,於是筆者在西元1996年3月底由CRC離職[照片52][註2],加入需要重新學習的製藥工業界[照片54~63]!
[註2]: CTCI於西元1997年6月結束對CRC的研究支持,關閉運作了16年的CRC。筆者記得離職前,曾向身兼顧問的某大學馬姓教授說明辭意,他聽後轉頭告知當時另一位雷姓顧問: Jesse要走,這是劣幣逐良幣的開始啊。
[照片54] 筆者書房內的一部分化學專業書籍
加入一家自西元1873年就開始營運的上百年公司 [年營業額(若以NTD計算): ~430億],是一場新&舊衝擊融合洗禮的體驗。除了開展自己的國際視野觀以外,也藉著周末與瑞士朋友們出遊認識這個素來以壯觀天然美景聞名的國家。
別看照片55&56裡的小鎮&工廠一片祥和,根據公司的歷史老照片,在WW1 & WW2期間,廠房頂可是安裝許多準備因應時局變化的防空炮 & 機槍。
[照片55] 瑞士公司一景 [新舊廠房都有]
[照片56] 瑞士公司一景 [廠房已經被小鎮建築環繞]
公司為我安排的個人辦公室很大[照片57],前任是已退休的法務顧問。他留下未帶走的文件裡,有1本很有趣的書: Zur Einführung in die Pharmacopea,是西元1933年時由公司出版的[照片58]。筆者把它當作歷史書來看。
[照片575] 瑞士公司安排給我的個人辦公室 [~6.4坪]
[照片58] 公司於1933年出版的一本老化學書 [照片是1930年代的公司工廠]
筆者在瑞士度過一段愉快的公務+私人休閒的溫馨生活時光[照片59~63]。
[照片59] 瑞士公司的3位研發部同事們 [共30幾位]
[照片60] 瑞士公司的生產一景
[照片61] 穿白袍的筆者正接受瑞士公司的消防訓練中
[照片62] 筆者&同事接受「Gas氣爆 & 澱粉塵爆」訓練: 所以爐火旁不可潑灑麵粉!
[照片63] 瑞士公司研發部經理還帶我去靶場練習射擊 [筆者的姓名出現在Name欄]
如今筆者已是華髮垂垂的老者,回顧一路走來的歲月: 有甘有苦,要感恩的人很多(包括曾為筆者治妥久病的腰椎痼疾的益友),要緬懷的老朋友們很多[照片64~69]。
[照片64] 筆者(左1坐者) & 集團董事長(中坐者) & 台灣分公司同仁們晚宴聚餐
[照片65] 筆者(左3坐者)與台灣分公司同仁們晚宴聚餐
[照片66] 筆者(右1; 喝到臉紅微醺囉) & 美國籍、德國籍&瑞士籍同事們晚宴聚餐
[照片67] 筆者(喝到臉紅微醺囉) & 台灣分公司同事合影
[照片68] 筆者(喝到臉紅微醺囉) & 瑞士籍+台灣分公司同事合影
[照片69] 筆者(第3排左3)接待公司日本客戶們+集團成員etc參觀遊覽
按照筆者的八字,擅算者評為 [好話的部分]: 「才華出眾,鬥志力强,有智力威嚴,活力充足,適當硏究/企劃之領導者。正直坦率,表裡如一,白手起家」。事實上,任何一個人的個性優點,都隱含不當延伸時會有相對的缺點,比方說剛直的另一面,就可能是剛愎。
某位好友觀看過筆者併攏的雙手左右掌感情線呈現水平狀後 [據稱個性非常理性、敏感、溫柔的修行型],拿了一張圖要我自行比對[照片70]。筆者又傻又蠢,比個半天,只知不是左側者,但也不知若屬於中間&右側者之間,該稱做啥 [據說: 無名指長度超過食指者,多半心地善良,沒有害人之心,啥事會先考慮他人,所以會生活得比較勞碌。但是這樣的人靈魂頗高尚,有後福。]。
[照片70] 筆者的手掌 & 對比圖
前述的命理之說,畢竟只能當趣味參考。事實上,筆者歷經各種人生跌宕起伏,就算有甚麼精彩順境,也只是一時際遇。至於因個性而數度遠懟小人&偽君子之流,也常遭斯輩算計,憑增許多不必要的波折。所幸一路走來,尚稱落個粗安耳。
如今,臨老之際[照片71],自忖謹遵恩師教誨,從一個20餘歲的青年,藉由秉持自UA習得的bear down精神,以[荷花律]堅持為催生最後的圓滿成果而全力付出,以及理解[跳蚤律]裡「阻擋成功希望的最大障礙是自我設限(自己的格局高度)」,讓自己在[蘋果律]中認識到人生是不間斷的抉擇過程,務必謹慎每一個重大事項的取捨決定 (因為錯誤之後,很少有再重來的機會)。即令仍然會犯錯誤,最後總算是有驚無險的否極泰來。
筆者或許遲至40歲才避開[螃蟹律],擁有誠心接納他人優於自己的度量。之後,就懂得善於藏拙,也善於隱優渥,更領悟一位賢者的良言:「在每個職位上都要訓練接棒者,否則在無以交棒的困境下,如何讓自己承接更高的職位---優秀者互相提攜成長; 蠢蛋才會互相踐踩」。所以,雖然對世界無一寸之功,但確幸所為之害亦屬有限。
筆者50歲終於理解天命 [當然不同於聖賢之書的內容],體悟[地位律]。自此,不再刻意崇仰他人,無復把心思投放在羨慕(就不會低估甚至漠視自己的擁有)。儘管開悟得晚,還是深昧多數人一旦離世,在所有認識我們的人也謝世之後,我們曾留存在這世間的形影就蕩然無存。所以,人生應該珍惜每個當下,畢竟一切好壞,最後都終將過去。
本篇文章的第1~3段內容,就是以自己的求學經驗,支持彭文正對蔡XX口誅筆伐的控訴: 沒有合法的論文口試&學位, 筆者相信彭文正的控訴是有道理的 [而 "道理是所有法律的靈魂! (Reason is the soul of all law!)"].
筆者謹此祝福每一位花時間閱讀本篇拙作的讀者。
[照片71] 筆者 & 瑞士朋友 ([照片65]坐筆者身旁者) 共遊新竹縣尖石鄉鎮西堡教堂
下一篇文章是 [美國 ] 系列遊記的第5篇: Titan洲際飛彈博物館 [預計2024/04/06 po出]。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再度撥冗光臨我們的部落格,前來參閱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