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
旅遊地點: 美國Arizona州
本部落格內的文章,僅供個人瀏覽。任何個人或/與機構(公司、媒體、網站等)未獲得本部落格作者書面授權之前,禁止轉載、轉貼或是用其它方式,引用全部或部分內容(文字或/與照片)至任何公開的非商業或商業目的之用途。任何擬引用或轉述文章內容&照片者,請以e-mail聯繫: trilobite_jesse@hotmail.com
本文是一系列有關 [美國] 之旅的第5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 美國(5): Arizona州(2): Titan飛彈博物館 [https://jeje4fp.pixnet.net/blog/post/341470656]
下一篇文章: 美國(7): Arizona州(4): Bisbee露天銅礦 []
[照片1] 大峽谷一景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travel/the-grand-canyon-in-all-its-glory-12261769]
[表1] [美國] 系列遊記一覽表
文章編號 |
文 章 名 稱 |
Po出日期 |
[115] |
美國(1): 盛世公主號郵輪(1): 5~7樓層 |
2020-05-01 |
[116] |
美國(2): 盛世公主號郵輪(2): 15~19樓層 |
2020-05-01 |
[117] |
美國(3): 藍寶石公主號郵輪 |
|
[171] |
美國(4): Arizona州(1): Arizona大學 |
2024-03-16 |
[172] |
美國(5): Arizona州(2): Titan飛彈博物館 |
2024-04-06 |
[173] |
美國(6): Arizona州(3): 大峽谷&胡佛水壩 |
2024-04-27 |
[174] |
美國(7): Arizona州(4): Bisbee露天銅礦 |
2024-05-18 |
[175] |
美國(8): Arizona州(5): Kitt Peak天文台 |
2024-06-08 |
[17X] |
美國(9): California州(1): San Siego海岸 |
2024-06-29 |
--------------------------------------------------------------------------------------
本篇遊記敘述位於Arizona州的2個景點: 第1個是大自然創造的鬼斧神工般的大峽谷; 第2個是人類宏偉的土木電力工程: 胡佛水壩。
(1A) 大峽谷南緣入口 & 大峽谷村
這不是筆者首次造訪大峽谷(Grand Canyon),卻是筆者在Arizona州Tucson市的Univ. of Arizona求學畢業數十年後第1次來此觀光,可以算是舊地第3度重遊。抵達處是在大峽谷的南緣(South Rim)---這也是最多遊客造訪的所在。
[照片2] 大峽谷入口
照片3是位於大峽谷村(Grand Canyon Village; 海拔~2074m)的一些建築物,諸如: 現存最久的木製火車站(Grand Canyon Railway Depot) & 永久展示的火車頭、El Tovar Hotel 與 光明天使旅館(Bright Angel Lodge)等[照片4]。
[照片3] 大峽谷村(Grand Canyon Village)
具有鄉村特色的光明天使旅館是以小木屋構建的建築物,於西元1982年被列為國家歷史地標(The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照片4]。讀者們請看: 筆者進入時,正有吹笛手在表演歡迎呢😍[照片5]。
[照片4] 光明天使旅館(Bright Angel Lodge)
[照片5] 光明天使旅館內的表演
(1B) 由大峽谷南緣眺望
在西元1905年就開業的El Tovar Hotel廣場北側,就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大峽谷南緣的岩壁。舉目眺望,東西向綿延長達~454km(南北寬幅6~25km)的部分大峽谷段落 & 深達下方~1,500m的Colorado河谷赫然映入視野中[照片6~11][註1]。
[註1]: 照片6~11取景自El Tovar Hotel廣場北側至Hopi Point之間的步道。
[照片6] 由大峽谷南緣眺望一景
[照片7] 由大峽谷南緣眺望一景
[照片8] 由大峽谷南緣眺望一景
[照片9] 由大峽谷南緣眺望一景
[照片10] 由大峽谷南緣眺望一景
[照片11] 由大峽谷南緣眺望一景
受到Colorado河切割而裸露的岩層,從站立處地表的二疊紀中期地層(距今~2.5億年前),往下直至瀕臨河面的前寒武紀晚期地層(距今~8億年前),提供了遊客攬勝知趣,也是古生物學家 & 地質學家寶貴的研究場所[照片12]。
[照片12] 大峽谷地質剖面簡圖
大峽谷所在是一處國家公園,任何未經管理方許可,是不能有鑽挖鑿取任何園區內物件的行為,但是遊客們可以用眼睛欣賞。運氣好的話,在沿步道下行的途中,遊客就可能與岩壁上的化石相見歡。比方說: 生活在二疊紀時三葉蟲的最後族群遺跡,正用著它那1對遠古時的複眼,凝視著生活於21世紀的旅客那1雙單眼哪。[照片13]。
[照片13] 大峽谷岩壁上的三葉蟲化石 [未經管理機關核准, 挖掘是違法的喔]
(1C) 搭乘直升機俯瞰大峽谷
沿步道而行,所能看的景觀有限。搭乘直升機的優點當然是能以俯瞰的角度,觀賞廣闊深邃的大峽谷河谷。筆者搭乘的是Papillon Helicopters公司的直升機,飛行時間~25min[照片14~19]。
[照片15] 直升機升空囉
[照片16] 直升機駕駛邊開邊解說
[照片17] 認真聽直升機駕駛解說
[照片18] 直升機得先飛經一片河谷上方地區
[照片19] 直升機快要飛臨峽谷邊緣囉
地質學界認為大峽谷的形成[照片20~42],應該歷經以下階段:
※20億年前: 包含火山灰在內的各種沉積物重重相疊堆積。
※17億年前: 造山運動隆起,岩石變形成毗濕奴片岩(Vishnu schist) [註2]。
※15億年前: 形成的山體受各種因素侵蝕而逐漸變平緩。
※8億年前: 斷塊山(Pault-block mountains)形成。
※7億年前: 斷塊山擠成丘陵。
※6億年前: 這一片區域發生沉降,古生代沉積物依序堆積。
※2.3億年前: 中生代沉積物依序堆積。
※0.65億年前:地塊隆起,而後中生代沉積地層受到侵蝕。
※4百萬年前: Colorado河開始向下(&向左右)切割堆積的岩層。
[註2]: Vishnu schist组成的石英-雲母片岩、泥質片岩&間砂屑岩。顯現殘留的沉積結構&紋理,印證是變質的海底沉積岩。
[照片20] 俯瞰大峽谷一景
由於距今6千5百萬年前發生的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沉積物堆積在此結束。所以,在公園上方地面以下~2,800英尺厚的岩石都是中生代二疊紀的地層[照片21~24]。
[照片21] 俯瞰大峽谷一景
[照片22] 俯瞰大峽谷一景
[照片24] 俯瞰大峽谷一景
接下來的照片25~34都拍攝自所謂的龍走廊(Dragon Corridor)---這是大峽谷南北緣之間寬幅最大的區域。
[照片26] 俯瞰大峽谷一景
[照片27] 俯瞰大峽谷一景
[照片28] 俯瞰大峽谷一景
[照片29] 俯瞰大峽谷一景
[照片30] 俯瞰大峽谷一景
[照片31] 俯瞰大峽谷一景
[照片32] 俯瞰大峽谷一景
[照片33] 俯瞰大峽谷一景
[照片34] 俯瞰大峽谷一景
發源於數千萬年的Colorado河,直到距今4百萬年前才開始日以繼夜的侵蝕水體接觸面的岩層,終於鑿出這一片深度幾達1,600m深的峽谷[照片35]。其實站在南緣,只有少數幾處地方可以看到Colorado河的流水。
[照片35] 俯瞰大峽谷一景 [右下方~左下方是混濁的Colorado河]
大峽谷的北緣較南緣差不多高~1,000英尺[照片36~40],這是起因於板塊變動產生的地殼活動 & Colorado河侵蝕作用的累積結果。
[照片36] 俯瞰大峽谷一景
[照片37] 俯瞰大峽谷一景
[照片38] 俯瞰大峽谷一景
[照片39] 俯瞰大峽谷一景
[照片40] 俯瞰大峽谷一景
直升機賞景之旅告一個段落,遊客們要學倦鳥歸巢,返回機場停機坪囉[照片41~43]。
[照片41] 直升機轉頭飛往停機坪途中
[照片42] 直升機飛返停機坪途中
[照片43] 直升機飛返停機場途中
(2) 胡佛水壩 (Hoover Dam)
以下這些胡佛水壩片段的照片,均是筆者翻拍自無數位相機的年代,所以畫質絕對不如原始相片清晰。雖然歷經多年,但是拱門式的水壩硬體並無變化,還是可以當作參考之用。
[照片44] 筆者在Arizona州求學時的座駕: Pontiac品牌的Phoenix (2,800cc)
[照片45] 自駕駛向胡佛水壩途中
這一座當時是美國境內最高(大)的水壩 [如今發電量在世界排名僅及第63名(第1名是中國的三峽水壩---世界前10名的水壩中,有4座在中國)][照片46],位置介於Arizona州與鄰近的Nevada州交界處的Colorado河黑峽谷。
[照片46] 抵達位於Nevada州一端的胡佛水壩
照片47牆體上註明西元1931年開工,建設於西元1935年9月30日竣工啟用 [壩體後方形成的Mead lake表面積~640km2 [海拔: ~372m; 蓄水量~350億m3]。
胡佛水壩的得名,算是紀念採礦工程師出身的前總統Herbert Hoover,於西元1947年經國會決議將原始的名稱(Boulder Dam)改為Hoover Dam[照片47]。
[照片47] 胡佛水壩的舊展覽大樓(Original Exhibit Building)
胡佛水壩的位置簡圖如照片48所示: 不過,圖中水壩前方那條跨越Colorado河的Mike O'Callaghan–Pat Tillman Memorial橋是西元2010年才開放通行。筆者造訪的當年,還沒有這一座橋喔。
[照片48] 胡佛水壩簡圖
胡佛水壩的壩體弧面寬達~379m,最高處距離下方的河面~221m[照片49~51]。每年提供的發電量達42億KW-hr(度)[註3]。
[註3]: 石門水庫2022年發電量創新高,約為~4億度。
[照片49] 胡佛水壩 [壩體寬~379m]
[照片50] 胡佛水壩 [壩體高~221m]
[照片51] 胡佛水壩
仔細的遊客會發現位於Arizona側的水電站進水塔樓(Intake Tower)時鐘顯示與Nevada側者差1小時,因為相鄰的兩州卻分屬不同的時區[照片52&53]。
[照片52] 胡佛水壩水電站的進水塔樓
[照片53] 靠近Nevada州水電站的進水塔樓
[照片54] 筆者拍攝於胡佛水壩
水庫下方的水電站內共裝設19台發電機組,總容量相當於2,080MW[照片55~58]。
[照片55] 水電站(Powerhouse): 左側&右側分別由Arizona與Nevada掌管
[照片56] 右側山腰建築為Nevada州的閥門室(Valve House)
[照片57] Nevada州的閥門室
[照片58] Arizona州的閥門室
壩體前緣有2座電梯塔(Elevator Tower),分別靠近Arizona州與Nevada州一側,用於搭載遊客往返壩頂&下方的水電站[照片59]。外牆飾以淺浮雕(Bas-relief sculpture)[照片60]。
[照片59] 位於Nevada州側的電梯塔
[照片60] 電梯塔外牆的淺浮雕
照片61是19座發電機組中的一部分,無愧於整個水壩&發電站被稱為Diamond on the desert。
[照片61] 水電站內的發電機組
臨別之際,與紀念建造水壩殉職者(112人)的雕像(Winged Status & Star Chart)合影: 真的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啊! [照片62]
[照片62] 筆者&紀念建造水壩殉職者(112人)雕像合影
下一篇文章是 [美國 ] 系列遊記的第7篇: Bisbee露天銅礦。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再度撥冗光臨我們的部落格,前來參閱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