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 2020-01-25
旅遊地點: 屏東縣車城鄉: 海洋生物博物館
本部落格內的文章,僅供個人瀏覽。任何個人或/與機構(公司、媒體、網站等)未獲得本部落格作者書面授權之前,禁止轉載、轉貼或是用其它方式,引用全部或部分內容(文字或/與照片)至任何公開的非商業或商業目的之用途。任何擬引用或轉述文章內容&照片者,請以e-mail聯繫: trilobite_jesse@hotmail.com
本文是一系列有關屏東縣車城鄉之旅的第2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 屏東縣車城鄉(1): 晴天民宿 []
下一篇文章: 屏東縣牡丹鄉(1): 古長老民宿 []
以規模而言,本篇要介紹的於西元2000年2月25日開館營運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生館),排名位居亞洲第4,僅次於本部落格於西元2020年7月30日po出的沖繩海洋博公園美麗海水族館(亞洲第1名)、新加坡S.E.S.海洋館(亞洲第2名) & 日本Kaikyokan水族館(亞洲第3名)。
如照片1所示,海生館西濱台灣海峽,東側有海拔72m的龜山屏障,全區面積(96.81公頃)中的~37%為博物館區,剩餘的~63%(61公頃)則為綠化區域+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等。
(1) 館前區域:
如照片2所示,由停車場就能看到以1千餘片多晶矽太陽能電池覆頂的鯨典展示館,只是筆者被告知: 該館未開放。
[照片2] 由停車場跳眺望未開放的鯨典展示館
筆者是先前在網路上預購電子票。所以,將車停妥於停車場之後,就到入口處左側的購票櫃台領取入場門票[照片3&4]。
[照片3] 入口處前方 [左側有購票櫃台]
[照片4] 入場門票 [2020年1月25日]
通過入口處,會看到一座被稱為太平洋親水廣場的淺池[照片5]。筆者10年前初遊時值8月,曾見到一些兒童在池內嬉戲。
[照片5] 太平洋親水廣場
續向前行,左手側的一系列建築包括了遊客服務中心與各型商店[照片6~11]。
[照片6] 遊客中心 & 商店
[照片7] 虛擬海世界外觀
[照片8] 虛擬海世界內部的VR設備 [體驗需自行付費]
[照片9] 零售商店一景
[照片10] 零售商店一景
[照片11] 零售商店一景
再穿過一道門,眼前就是位於主展覽館前方的鯨魚廣場,這也是一處酷暑時分會吸引孩童戲水的淺池[照片12]。不過,筆者此次造訪時值隆冬1月,遊客都是身著大衣或夾克,自然無人入池玩水囉[照片12~14]。
[照片12] 海洋生物博物館 [拍攝日: 2010-08-22]
[照片13] 海洋生物博物館 [拍攝日: 2020-01-25]
[照片14] 海洋生物博物館 [拍攝日: 2020-01-25]
(2) 主展覽館:
經過鯨魚廣場之後,就是採用醒目紅色標示的主展覽館了[照片15&16]。進去之後,迎面的是高挑的大廳,頭頂&地面都布置了許多海洋生物的等比例模型[照片17~20]。
[照片15] 主展覽館 [正面]
[照片16] 由世界水域館眺望主展覽館 [側面]
[照片17] 主展覽館大廳一景
[照片18] 主展覽館大廳一景
[照片19] 主展覽館大廳一景
[照片20] 主展覽館大廳一景: 服務台
這一座主展覽館分成2個獨立的展示區域: (A) 珊瑚王國 & (B) 台灣水域。讓我們先進入珊瑚王國參觀吧。
(2A) 珊瑚王國:
展覽項目包括: (1) 珊瑚礁(依不同深度展示) [照片21 & 24~26]、(2) 模擬的水下工作站[照片27]、(3) 海底隧道[照片28~32]、(4) 洞穴海生物、(5) 沈船區海生物[照片33&34]、(6) 白鯨池、(7) 海洋哺乳類簡介區[照片35~38] & 販售店等[照片39]。
珊瑚是一個族繁不及備載的龐大生物群,可以簡單的分為: (1) 有碳酸鈣骨架,能造礁的硬珊瑚; (2) 沒有碳酸鈣骨架,雖然不會構成礁體,但還是屬於珊瑚礁生態系統成員之一的軟珊瑚(學名: Alcyonacea)。照片22&23是筆者收藏的2件硬珊瑚化石[註]。
[註]: 最古老的珊瑚化石成形於距今4.5億年之前。
[照片21] 珊瑚王國一景
[照片22] 筆者收藏的珊瑚化石之1
[照片23] 筆者收藏的珊瑚化石之1 [撿拾自海濱再自行清理拋光]
[照片24] 珊瑚礁一景
[照片25] 珊瑚礁一景
[照片26] 珊瑚礁一景
[照片27] 模擬的水下工作站
[照片28] 海底隧道一景
[照片29] 海底隧道一景
[照片30] 海底隧道一景
[照片31] 海底隧道大魚缸裡的魚
[照片32] 海底隧道大魚缸裡的魚
[照片33] 獅子魚展示缸
[照片34] 魨魚類展示缸
[照片35] 海洋哺乳類介紹區
[照片36] 瓜頭鯨(peponocephala electra)骨架標本
[照片37] 弗氏海豚(Lagenodelphis hosei)骨架標本
[照片38] 鯨鬚(baleen)標本
[照片39] 販售店之一
[照片40] 宣傳廣告
(2A) 台灣水域:
位於大廳左前方的是台灣水域生物展覽館,就在珊瑚王國展覽館的對面。它的入口處位於一堵高聳得讓遊客印象深刻的人工瀑布造景下方[照片35]。
[照片35] 台灣水域的入口造景
室內展覽項目大致劃分成: (1) 高山溪流區、 (2) 溪河中游區[照片36]、 (3) 溪河邊緣區[照片37]、(4) 水庫區[照片38]、(5) 溪河口區[照片39]、(6)牡蠣養殖區、(7) 沿岸潮間帶[照片40&41]、(8)周遭海域區[照片42~45]、(9) 觸摸池[照片46~48]。室外有一個被暱稱為兒童陽台的遊戲區[照片49]。
[照片36] 溪河中游區
[照片37] 河邊溪流的水生物
[照片38] 水庫裡的水生物
[照片39] 溪河口區
[照片40] 沿岸潮間帶: 彈塗魚
[照片41] 沿岸潮間帶: 招潮蟹
[照片42] 周遭海域; 清潔蝦(Cleaning shrimp)
[照片43] 周遭海域; 箱魨(boxfish)
[照片44] 周遭海域; 水母(jellyfish)
[照片45] 周遭海域 [巨型水族缸]
[照片46] 觸摸池
[照片47] 海星(starfish)
[照片48] 沙蠶 (Nereis sp.)
[照片49] 兒童陽台
[照片50] 由兒童陽台區眺望位於屏153道路西側的一些民間建築
(3) 世界水域館:
筆者認為這個名稱與展覽內容不甚融合,或許諸如海洋演化史&世界水域館會比較貼切些[照片52]。它的大門前方有一座由5尾體型巨大的大王魷組成的裝置藝術[照片53]---筆者曾在西元2020年7月30日po出的 [沖繩(2): 海洋博公園] 對其做過簡略介紹,此處不再贅述,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參閱 [https://jeje4fp.pixnet.net/blog/post/323550559]。
[照片52] 由主展覽館後門外廣場眺望世界水域館
[照片53] 由5尾大王魷組成的裝置藝術
展覽項目大致劃分成: (1) 埃迪卡拉海洋花園[照片55]、(2) 澄江生物群[照片56&57]、(3) 三葉蟲&魚類之繁盛[照片58~61]、(4) 海洋爬行類劇場、(5) 重返海洋的哺乳類、(6) 活化石類[照片62~66]、(7) 巨大海藻森林[照片67~69]、(8) 深海生物[照片70~76]、(9) 其它[照片78~80]。
[照片54] 古代海洋展示區入口
[照片55] 埃迪卡拉海洋花園 [距今5.65-5.43億年之前的前寒武纪時期]
[照片56] 澄江生物群
[照片57] 筆者的藏書: 澄江生物群:寒武紀大爆發的見證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996年初版)]
[照片58] 三葉蟲(trulobites)模型 [背部(dorsal view)]
[照片59] 三葉蟲模型: 請注意巨大複眼由許多六面形的小單眼組成
有關於三葉蟲化石,筆者會在後續的 [莫斯科古生物博物館遊記] 之後,另外以一篇專文簡介。這裡,請讀者注意這一群非常古老的生物,化石揭露了它們的複眼由許多六面形的小單眼組成,視力其實是不錯的[照片58~60]。
q[照片60] 筆者收藏的奧陶紀時期Asphus latus三葉蟲化石
[照片61] 三葉蟲主宰海洋的古生代
[照片62] 水母(jellyfish)
[照片63] 水母(jellyfish)
[照片64] 鸚鵡螺的乾式展示櫃
[照片65] 筆者收藏的現生鸚鵡螺殼
[照片66] 筆者收藏的鸚鵡螺化石 [產地: 非洲馬達加斯加]
照片67~69是海生館的鎮館之寶: 世界最高(10m)、單面厚達56cm壓克力玻璃的北美太平洋沿岸巨藻展示缸。
[照片67] 巨藻展示缸一景
[照片68] 巨藻展示缸一景
[照片69] 巨藻展示缸一景
照片70~76是有關於深海世界的展示品: 潛水員頭盔[照片70] & 深海生物標本等[照片71~76]。
[照片70] 潛水員頭盔
筐蛇尾(Gorgonocephalus sp.)是一群擁有從5隻腕足外擴呈分支網狀樹枝結構的棘皮動物---猶如希臘神話裡的蛇髮女妖Medusa [照片71]。所以,如同屬於棘皮動物的海星一樣,無論腕足是遇敵害自斷or被咬斷,都能再生。甚至每1條腕足都能分生成2條較小的(還能繼續分生)。它的飲食很簡單,就是海底泥沙中的有機碎屑。
[照片71] 筐蛇尾 (Gorgonocephalus sp.)
大王巨足蟲(Bathynomus giganteus)又被稱為深海大蝨,是等足類中體型最大的食腐生物(甚至被拍攝到活鯊頭部遭到大王具足蟲攻擊,因而窒息而死)--因而被戲稱為深海清道夫--成體最大可以長至37cm [照片72&73]。雖然長相是一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蟲樣,但是肉質頗為近似蟹類or龍蝦,所以一些香港西貢地區的餐廳有料理應市---華夏民族果然不嫌棄任何可作食材的啊。
[照片72] 大王巨足蟲 (Bathynomus giganteus)
[照片73] 大王巨足蟲 (Bathynomus giganteus)
比對學名,就明白道氏深水蝨 (Bathynomus doederleini)是大王巨足蟲的近親,兩者擁有相同的屬名[照片74&75]。只不過,本種生活於海面下水深200~500m的環境,而後者則以海面下水深170~2,140m為生活空間。另外,道氏深水蝨成體最大體長僅約15cm,面對大王巨足蟲時,就是一個Hobbits。
兩者的複眼皆由數千個平面小單眼組成,筆者相當好奇在陽光無法到達的深海環境,它們到底能看到甚麼呢?
[照片74] 道氏深水蝨 (Bathynomus doederleini)
[照片75] 道氏深水蝨 (Bathynomus doederleini)
筆者印象裡,幼年兒童讀物裡的深海魚,都被描繪為巨大體型、長相兇惡的生物。若不是親眼見到,光憑名稱,也可能誤以為巨口魚科 (Stomiidae sp.)就應該是這樣的模樣。
照片76是巨口魚科生物的廬山真面目,的確有著一張能開啟至誇張角度的巨嘴--其內密佈向內生長的尖銳長牙,然而體型都不大。在台灣附近的深海水域(海面下100~1,050m),已經發現共計15屬29種的口魚科生物。
[照片76] 巨口魚科 (Stomiidae sp.)
[照片77] 世界水域館內一景
照片78~80都是亞馬遜河流域的淡水魚類。照片78的象魚(又稱為巨骨舌魚; Arapaima gigas)是一種被視為活化石的大型魚類,成體最大體長接近6m,連食人魚&體醒較小的鱷魚都名列於它攝食的菜單上。
[照片78] 象魚(巨骨舌魚; Arapaima gigas)
照片79的銀龍魚(Arawana Plateada)由於鱗片反射光線會呈現窩種色彩,成為有市場價值的觀賞魚。其實成魚可以長大至80cm,一般家庭魚缸實在不適合作為它的生活環境。
[照片79] 銀龍魚(Arawana Plateada)
照片80的鱷雀鱔(Atractosteus spatula)也因為具有觀賞的商業價值,而成為國際交易市場品項之一。只是成體能長大至3m,所以有時候會遭不知情的飼養主放生,構成被棄養水域的外來生物禍害者之一。
[照片80] 鱷雀鱔(Atractosteus spatula)
若是時間足夠,不妨離開之前,去禮品店挑選伴手禮,結束這一趟愉快的水族世界觀賞之旅吧[照片81&82]。
[照片81] 禮品店一景
[照片82] 禮品店一景
下一篇文章是[高雄市那瑪夏區系列]遊記的第2篇: 南沙魯部落。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再度撥冗光臨我們的部落格,前來參閱喔。
[後記]:
於西元2021年10月25日~2021年11月21日(00:00am)期間,在 [隨便一拍] 邦邦(http://streamtopic.pixnet.net/7245) po出的有關本篇遊記介紹文的結果:
(a) 334推
(b) 134則留言
(c) 1人分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