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 2019-06-16
旅遊地點: 日本: 沖繩島
本部落格內的文章,僅供個人瀏覽。任何個人或/與機構(公司、媒體、網站等)未獲得本部落格作者書面授權之前,禁止轉載、轉貼或是用其它方式,引用全部或部分內容(文字或/與照片)至任何公開的非商業或商業目的之用途。任何擬引用或轉述文章內容&照片者,請以e-mail聯繫: trilobite_jesse@hotmail.com
本文是一系列有關沖繩之旅的第1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 美國(3): 藍寶石公主號郵輪 []
下一篇文章: 日本(2): 沖繩(2): 海洋博公園 []
本篇文章主旨: 珍惜當下, 畢竟無論好壞, 一切終將過去!
[照片1] 首里王城(首里城) [網路空拍照片]: 東西寬約350m,南北長約200m。
本篇遊記的旅遊日期是2019年6月16日,當天位於沖繩那霸市以東的首里王城(首里城)上空是一片艷陽照射的藍天。豈料4個半月之後的同年11月1日,可能由於電器短路而發生的火災,導致包括正殿、北殿、南殿+番所、書院鎖之間、黃金御殿、二階御殿、奧書院、寄滿&奉神門在內的9處木造建築毀於祝融。
其實這些建築已經不是第一次蒙難了,前4次分別發生於西元1453年、1660年、1709年、1945年。筆者在2019年6月16日月造訪時見到的屋宇門樓等,都是在西元1945年3月29日為美國主力艦USS Mississippi號(BB-41)砲擊摧毀之後,於西元1992年起陸續重建的復原建築[守禮門最早重建,時為西元1958年]。
2019年的火災重建經費預估約需73億日圓,若再加上人事與資材等,則可能超過140億日圓。此刻,本篇遊記敘述的是一群至少暫時從地球表面消失了的建築,請讀者們姑且當作是緬懷、也是期許復原工作能將王城再度有如火鳳凰般再生的修建起來。以下就依參觀動線的順序,分別做簡介[照片2]。
[照片2] 首里王城(首里城)參觀動線簡圖 [黑虛線]
(1). 守禮門之前
西元1945年3月29日,鑒於日本陸軍第32軍先前在首里城地下修建坑道&指揮所,美軍主力艦USS Mississippi號遂以艦砲狂轟首里城,以至於包括王城外牌坊(守禮門)在內的所有建築全毀。西元1958年,遠在其它遭摧毀的建築被重建之前,依原有的三間四柱重檐歇山頂牌坊式樣的守禮門興建落成[照片3&4]。
西元2000年時,日本銀行發行的面額2000元紙幣,以守禮門為正面右側的主要圖案。中央匾額的4個大字「守禮之邦」,據說出於西元1579年明朝萬曆皇帝對尚永王的冊封詔書中那一段「惟爾琉球國,遠處海濱,恪遵聲教,世修職貢,足稱守禮之邦」的文句。
[照片3] 首里城的守禮門[正面]
[照片4] 首里城的守禮門[背面]
從城外馬路口[照片5]到守禮門之間,沿途會經過那霸市城西國小[照片6]&首里社館[照片7]。首里社館外那座鮮紅色的郵筒可能是這段短短步道上最為吸引人的人工設施囉。
[照片5] 首里城外的50號&49號(左右橫向)縣道交岔口
[照片6] 首里城外的那霸市城西國小
[照片7] 首里城外的首里社館
(2). 守禮門
穿過守禮門後沒幾步路,右側有一面「真珠湊碑」[照片8]。碑上的文字,筆者有看沒有懂,除了幾個漢字「首里王」、「嘉靖元年」等之外,真的都是天書般不可解囉。
[照片8] 首里城外的真珠湊碑
好像只有一塊碑不夠似的,再向前數步,又豎立著一面「國王頌德碑」[照片9]。這塊碑立於明朝嘉靖元年,主文均為我們讀得通的漢文。若不是西元1871年(清朝同治10年),日本趁著清朝國弱勢孤之際,硬將原來向清朝納貢的琉球王國納入其疆域之內---於西元1879年3月11日正式兼併,或許琉球王國至今仍然是一個獨立王國呢。
[照片9] 首里城外的國王頌德碑
步道左側是西元1945年3月29日砲轟後倖存的園比屋武御嶽石門,於西元2000年12月2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之內[照片10&11]。不知道是否當時人的個子矮,即令以防盜規格而言,這石牆都實在不算太高啊!
[照片10] 首里城外的園比屋武御嶽石門
[照片11] 首里城外的園比屋武御嶽石門
按照照片2的參觀動線簡圖,歡會門至廣福門之間會經過的瑞泉門 & 漏刻門等。為方便讀者對照該簡圖,所以將歡會門、瑞泉門&漏刻門等,共同列在下一節介紹。
(3). 歡會門 & 瑞泉門 & 漏刻門
續向前行,來到一處岔路,右側路基較高,一座城門--歡會門--巍然而立於小廣場盡頭。左側路基稍低,通向隨城牆迤邐至遠處的久慶門[照片12&13]。
[照片12] 眺望首里城的歡會門
[照片13] 眺望首里城的久慶門(左)&歡會門(右)
歡會門是建於海拔約120m石灰岩台地上的首里王城東側主城門[照片14&15]。據說城門之所以取名為「歡會」,是為歡迎來自中國的冊封使節們。即令琉球語「あまえ御門」,也都蘊含歡喜的意義。不過,由於是王城正門,基本上僅限國王、琉球王國高級官員&來訪使節團的男性成員出入。女性僅被允許從靠西側的久慶門出入。
[照片14] 首里城的歡會門[正面]
[照片15] 首里城的歡會門[背面]
照片14顯示城門口兩側有著一對石獅,這根本是沿襲自華夏的文化啊。不過,這一對以嚴肅蹲坐姿態塑造的石獅很相似,筆者無法區分何者雄?何者雌?。照片15的歡會門背面有一間類似警衛室的小建築,一旁佇立的警衛身著傳統的琉球服裝,為首里王城憑添悠遠的歷史氣息[照片16]。
[照片16] 歡會門[背面]的警衛室
沿著鋪石步道繼續向前行,途中會看到位於左側城牆的久慶門[照片17] & 屬於內墎的瑞泉門[照片18]。
[照片17] 眺望首里城的久慶門
[照片18] 眺望首里城的瑞泉門
再抵達瑞泉門之前,石階右側有一處龍樋出水口。由於地下泉水自建於石牆裂縫的龍口流出,遂以龍樋為名[照片19&20]。筆者估計這處泉水的碳酸鈣/鎂等化合物含量可能不低,或許是何以王城內人員覺得泉質甘甜的緣故吧。按理說,煮沸這樣的水質,水壺中的水垢應該很厚吧? 無論如何,沾了門前有瑞泉之吉祥氣氛,附近這座門就被稱為瑞泉門囉。
[照片19] 龍樋出水口
[照片20] 龍樋出水口: 由中國傳入的石塑龍頭建於西元1523年。
瑞泉門與歡會門的建築風格截然不同。歡會門為拱形,瑞泉門則為雙璧門,而且屬於日本本土樣式的朱色箭樓(櫓)直接架在門上[照片21&22]。
[照片21] 首里城的瑞泉門[正面]
[照片22] 首里城的瑞泉門[背面]
相信讀者們都注意到了: 瑞泉門前左右兩側,也蹲踞著一對石獅,這一點倒是與歡會門有共同的擺飾,作用應該是鎮凶避邪的--卻無法阻止西元1945年3月29日遭受砲轟的噩運。
由瑞泉門續往上行[照片23],曾經承擔報時鼓功能的漏刻門就坐落在石階頂端[照片24&25]。15世紀時興建的漏刻門上方的櫓,曾設置著水時鐘用來計時。目前看到的這座門,是西元1992年重建落成的。由於所有官員,無論職位高低,都一律得在此下馬,所以漏刻門也被稱為駕龍居御門。
[照片23] 在漏刻門附近回眺瑞泉門
[照片24] 首里城的漏刻門[正面]
[照片25] 首里城的漏刻門[背面]
(4). 廣福門(中御門) & 門前廣場
穿過漏刻門後,就是一處廣場[照片26]。正對著漏刻門的建築是供屋,裡面有一座萬國津梁之鐘[照片27]。該鐘鑄成於西元1458年,時為琉球國第一尚氏王朝。萬國津梁取寓意自世界萬國的橋樑,足以彰顯是時的貿易興盛狀況。本來這口鐘是懸掛在正殿的,雖然正殿毀於1945年3月29日的戰火,萬國津梁之鐘卻居然倖免於難,只是無法再被敲響了[筆者不懂這是啥緣故?]。
這座供屋之前,還豎立著一個校對時間用的日影台,也就是我們習稱的日晷[照片27]。
[照片26] 首里城的供屋
[照片27] 首里城的供屋
廣場右側則是第2個廣場(下之御庭)的出入口--廣福門--的所在[照片28&29]。廣福門的取名,應該是期許散佈福氣的用意吧。據說也被稱為長御門。
[照片28] 首里城的廣福門[正面]
[照片29] 首里城的廣福門[背面]---廣場就是下之御庭。
(5). 下之御庭 & 系圖座-用物座
廣福門的背面設有打算參觀正殿等買票付費(有料)建築的售票處[照片30]。
[照片30] 廣福門背面的售票處
下之御庭這處廣場周遭的建築,除了廣福門外,還有系圖座-用物座(西方)、首里森御嶽(南方) &奉神門(東方)。
所謂的系圖座-用物座,原本是琉球王國時負責保管王室家譜(系圖)&管理王城內物料(用物)的兩個機關辦公廳[照片31]。在西元2000年重建之後,則被當作表演琉球舞踊、播放琉球相關歷史影片等的場地。
[照片31] 位於下之御庭西方的系圖座-用物座
若是有購票的遊客,就能憑票穿過奉神門,進入參觀包括正殿、北殿、南殿+番所、書院鎖之間、黃金御殿、二階御殿、奧書院、寄滿、世誇殿等所在的王城區域。
(7) 奉神門
奉神門共設置著3個門。在琉球王朝時期,位於正中央的門,僅容許國王&貴賓等人使用,一般官員只能從左右二門出入。就建築風格而言,奉神門是所有各門中最有中國文化影子的[照片32&33]。筆者買了票,自己自動升等,就從中央門的檢票亭進入御庭。
[照片32] 位於下之御庭東方的奉神門[正面]
[照片32] 位於下之御庭東方的奉神門[背面]
(8). 御庭 & 南殿(+番所) & 書院(鎖之間)
通過奉神門之後,就是御庭所在的廣場(東西~40m; 南北~44m)。由北方起依順時針羅列的建築分別是: 北殿(北方)、正殿(東方)、南殿(南方) & 奉神門(西方)。
為了配合照片2的簡圖標示,這一節只介紹位於南方的南殿(+番所) &書院(鎖之間)[照片33]。筆者參觀的動線起點也是始於此。在王國時期,南殿的主要功用是作為舉行各種儀式或接待來自認本薩摩籓官員的場所。在2019年11月1日的火災發生之前,這裡展示著個王朝時期的藝術製品。位於南殿西側的連棟平房為番所,功能與南殿相同,然而在王國時期則是充當來訪者的傳達室。
[照片33] 首里城的南殿&番所[正面]
走上照片34的左側樓梯,就進入番所。從這兒起,只有在被准許的區域,才可以拍攝室內照。所以,以下的照片都取材自被准許拍照的室內區域。在此註明一點: 室內多半區域是禁止穿鞋行走的。
[照片34] 首里城的番所入口附近
[照片35] 首里城的書院內准許照相的部分之一
[照片36] 首里城的書院內准許照相的部分之一
[照片37] 首里城的書院內准許照相的部分之一
[照片38] 首里城的書院內准許照相的部分之一
[照片39] 書院&鎖之間室外的正式庭園
繼續依動線前行,會進入位於正殿的議事廳[照片40~42]。可以試想: 多少王國的榮辱戲碼在這兒上演過啊? 王座後方懸掛的匾額,分別是清朝康熙、乾隆等皇帝御筆頒賜給琉球王國的。若不是清朝從道光之後中衰致長期積弱,無暇保護番屬國,這兒也未必會上演被日本逼宮滅國的一齣戲吧?
[照片40] 首里城的正殿內准許照相的部分
[照片41] 正殿內的國王寶座(御差床)&御床
[照片42] 正殿內的國王寶座(御差床)&御床
(10). 正殿
上一節裡,已經簡單介紹過正殿內的議事廳; 這一節,就來看看正殿的外觀吧。
正殿算是一棟揉合中國&日本文化元素的建築[照片43&44]。照片43裡重檐歇山頂中央的唐破風--屋頂山牆面作為建築正立面--雖然演變自中國的博風,然而中國建築裡是看不到唐破風的。就算它確實演變自中國的古建築風格,它的變化可能也與中國原先的風貌大異其趣囉。
[照片43] 首里城的正殿[正面]
[照片44] 首里城的正殿[背面]
(11). 世誇殿、寄滿、女官居室&東台
接下來,在正殿的背面,也有一處由建築物圍繞而成的廣場,這些地區是王城的「大內原」--也就是王室成員&少數被特許的男性才能出入的空間,類似紫禁城裡的內苑吧。
首先再為各位讀者說明一下: 正殿位於御庭的東方,所以[照片2]動線簡圖中編號11的世誇殿,它的正面剛好對著正殿的背面,所以是比正殿更位於東方的建築。世誇殿的功用是當前任國王駕崩後,繼任國王在此舉行儀式,平常則做為王室女性成員的休閒場所[照片45&46]。
[照片45] 首里城的世誇殿[正面]
[照片46] 首里城的世誇殿[側面]
位於「大內原」南方--正殿背面的右側的建築--是寄滿[照片47]。對筆者而言,乍聽之下,還以為寄滿是甚麼大有來頭的處所。搞清楚之後,原來就是民以食為天的廚房,這兒其實就是御膳房啦! 外觀看起來好大一間,不知道每次得為多少人備妥餐點啊?
[照片47] 首里城的寄滿[正面]
位於「大內原」北方--正殿背面的左側的建築--是女官居室[照片48]。這兒是女官們在「大內原」的日常生活所在。好小的一棟建築,不知道能容納幾位女官們?
[照片48] 首里城的女官居室[正面]
沿著位於照片45世誇殿右側的步道向東行,是前往首里王城最高點--東台--的路徑。沿途砌石的嚴密工整,屬於切整接式的「龜甲積工法」,令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照片50]。另一種堆砌工法,稱為「布積工法」[照片77]。這兩種工法各段重建處都有使用,就留給讀者們自行研判囉,恕不再一一贅述。
[照片49] 首里城的女官居室[正面]
[照片50] 前往東台途中 [屬於切整接式的「龜甲積工法」]
續往前行,會經過介於世誇殿與東台中間的貯水池[照片51]&寢廟殿遺址[照片52]。所謂的寢廟殿其實就是在奉厝陵寢之前,供駕崩國王的暫時停靈處。首里王城(首里城)內面積有限,只好斤斤計較每一塊可以使用的空間囉。
[照片51] 前往東台途中經過的貯水池
[照片52] 前往東台途中經過的寢廟殿遺址
東台與世誇殿之間還有一道門,是一座只有簡單結構的門。名稱很有趣,被稱為白銀門[照片53]。
[照片53] 首里城的白銀門[正面]
穿越白銀門後右轉,就是一條介於兩道石牆之間的階梯[照片54]。走上去就是東台。回眺的近景,就是環繞御廷&大內原的緊湊建築群[照片55]。
[照片54] 前往東台途中的石階梯
[照片55] 回眺來東台的通道
東台其實就是位於王城最東側、地勢最高的防禦點[照片56]。對於觀光客而言,這兒當然是最適合遠眺賞景的位置囉。
[照片56] 首里城的東台
由照片56所在位置附近,按照順時鐘方向,眺望的景色依序羅列於照片57~66。筆者僅就一些重要地標,標示出名稱,供讀者們參考。
[照片57] 由東台眺望
[照片58] 由東台眺望
[照片59] 由東台眺望
[照片60] 由東台眺望
[照片61] 由東台眺望
[照片62] 由東台眺望
[照片63] 由東台眺望
[照片64] 由東台眺望
[照片65] 由東台眺望
[照片66] 由東台眺望
(12). 北殿
離開東台後,依循照片2的動線簡圖,前往北殿[照片67]。照片67右側有一處湯屋遺址,由於在西元1945年3月29日被戰火摧毀前,並無設計原圖or照片可供比對重建,所以僅留存遺址供憑弔[照片68]。
[照片67] 離開東台途中
[照片68] 首里城的湯屋遺址
位於御庭北側的北殿,在王國時期是用作處理日常政務的中樞辦公機關所在。若是冊封使來訪,這兒也是正式的接待所[照片69]。在2019年11月1日的火災發生之前,這裡已經作為販售紀念品&小吃冷飲的場所囉[照片70~72]。
[照片69] 首里城的北殿[正面]
[照片70] 北殿內的紀念品商店
[照片71] 北殿內的紀念品商店
[照片72] 北殿內的紀念品商店
(13). 右掖門、久慶門
從北殿出來後下行,第一座門是右掖門[照片73]。在王國時期,經由這一道門與淑順門,就能抵達大內原了。
[照片73] 首里城的右掖門[背面]
[照片74] 首里城的右掖門[正面]
順著步道下行,遠後方就是照片15裡的歡會門--我們先前進入首里王城的第一座城門。右前方就是離開王城要經過的久慶門[照片74]。在王國時期,久慶門主要作為女性的通用門。石拱門的上方建有木製瓦頂的箭樓[照片75&76]。
[照片74] 首里城的右掖門[背面]
[照片75] 首里城的久慶門[門洞背面]
[照片76] 首里城的久慶門[正面]
走出久慶門,就是離開了城牆環繞的首里王城(首里城)。看看這道位於左手邊的城牆,在冷兵器時代,確實需要某個超過臨界值的飽和攻擊兵力,才能擊敗居高臨下的防禦力量[照片77]。然而這堵石牆,在西元1945年3月29日當天,對於16英吋艦砲砲彈的狂轟,是毫無招架抵禦之力。
有些石牆的上/下壁面之間並非呈一直線,而是呈現弧形曲面。牆面較高處的斜率大於下方的,主要目的是阻止敵軍攀登。
[照片77] 首里城的城牆 [石材堆積方式屬於切整接的布積工法]
續往前行,就來到照片12&13的拍攝位置[照片78]。再會了,首里王城(首里城)! 筆者不懂紫微斗數與命理,無從預測當時一別可能就是終生之別。在筆者於西元2019年6月16日造訪之後的4個半月,首里王城竟於西元2019年11月1日凌晨遭逢祝融,被焚毀9處主要建築。筆者走筆至此,徒留浩歎,嗚呼哀哉,冀王城之靈尚饗歟!
[照片78] 首里城的久慶門
下一篇文章是日本系列遊記的第2篇: 沖繩海洋博公園(Oki park)。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再度撥冗光臨我們的部落格前來參閱。
[後記1]: 於西元2020年6月29日~7月30日(08:19pm)期間,在 [隨便一拍] 邦邦(https://streamtopic.pixnet.net/7245)po出的有關本篇遊記介紹文的結果:
(a) 445推
(b) 201則留言
(c) 2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