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 2016-03~10
旅遊地點: 南投縣仁愛鄉: 合歡山區
本部落格內的文章,僅供個人瀏覽。任何個人或/與機構(公司、媒體、網站等)未獲得本部落格作者書面授權之前,禁止轉載、轉貼或是用其它方式,引用全部或部分內容(文字或/與照片)至任何公開的非商業或商業目的之用途。任何擬引用或轉述文章內容&照片者,請以e-mail聯繫: trilobite_jesse@hotmail.com
本文是一系列有關南投縣仁愛鄉之旅的第11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 南投縣仁愛鄉(9): 合歡山的白色花 [http://jeje4fp.pixnet.net/blog/post/304737776]
下一篇文章: 南投縣仁愛鄉(11): 合歡山的它色花[]
[表1] [合歡山] 系列遊記
文章編號 |
文 章 名 稱 |
Po出日期 |
[91] |
南投縣仁愛鄉(4): 合歡山北峰&杜鵑 |
2019-06-09 |
[92] |
南投縣仁愛鄉(5): 合歡山東峰 |
2019-06-17 |
[93] |
南投縣仁愛鄉(6): 合歡山主峰 |
2019-06-26 |
[94] |
南投縣仁愛鄉(7): 石門山 |
2019-07-03 |
[95] |
南投縣仁愛鄉(8): 合歡尖山 |
2019-07-12 |
[96] |
南投縣仁愛鄉(9): 合歡山雪景 |
2019-07-17 |
[97] |
南投縣仁愛鄉(10): 合歡山的白色花 |
2019-08-30 |
[98] |
南投縣仁愛鄉(11): 合歡山的黃色花 |
2019-09-11 |
[99] |
南投縣仁愛鄉(12): 合歡山的它色花 |
2019-10-02 |
--------------------------------------------------------------------------------------
[照片1] 生長於台甲公路31.4km處(武嶺觀景台)的黃菀 (Senecio nemorensis)
本文是高山花卉系列的第2篇,內容專注於一些黃色花冠(瓣)的植物。請讀者務必了解的是: 實際的種類遠超過文章末[後記]所表列的。本文所介紹的有限種類,純粹只是筆者個人的主觀選擇而已。
另外,請讀者們理解: 除了玉山杜鵑、台灣野百合等,多數的高山花卉的直徑(尺寸)都蠻小的。除非是成群聚生or遊客自行注意,否則很容易忽略這些零星綻放的高山花精靈喔。在此提醒讀者們,千萬別因為有些植物美麗or有藥效,在國家公園範圍內採摘挖掘帶走喔。
以下,就依照它們的英文學名順序,逐個介紹這一些被格友英倫十九世紀美稱為「沒有高山症的花」的黃色系花卉[https://streamtopic.pixnet.net/2336/posts/665305](承蒙她同意引用該敘述於本文,謹此致謝)。
(1) 蔓花生 (Arachia duranensis)
這種呈蝶形黃色花冠的植物生長範圍很廣,從低海拔到超過3200m的山區都有[照片2]。屬於豆科(Leguminosea)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由於形似花生,莖又蔓生,所以得名。不過,它的長桃形莢果的殼很薄,導致收穫率甚低。目前,這種原產於亞洲熱帶&南美洲地區的蔓生植物,被大量栽種,當作綠化地面景觀。
[照片2] 蔓花生 (Arachia duranensis) [石門山步道(2016-06-10)]
(2) 高山艾 (Artemisia oligocarpa)
這種性喜陽光的植物,在海拔3000~3800m的高山區頗為常見。花期約在7~8月。黃色帶紅呈總狀或圓錐狀排列的花很小(~0.4cm)。別看它貌不驚人,它可是台灣的特有種喔。大家熟知的用於通經絡或食用的艾草(Artemisia argyi),是同屬但不同種的植物。高山艾的葉形為1~2回羽裂,前鈍的裂片呈長紡錘狀,與艾草的羽狀分裂迥然不同。
種名oligocarpa中的「oligo」意指「寡」,「carp」源自於希臘文的「腕」,與中文譯名風馬牛不相及。所以,譯名應該是基於此種植物與習見的艾草類似,又僅生長於高海拔的緣故。
[照片3] 高山艾 (Artemisia oligocarpa)
(3) 玉山小檗 (Berberis morrisonensis)
種名morrisonensis就透露最初發現的樣本來自玉山,因為早年的國外文獻稱玉山為Mt. Morrison. 這種莖上有銳利尖刺的植物,多半生長於海拔>3000m的高山地區[照片4]。
6~7月時,6枚鮮黃色的花瓣,把每一朵這種高山小花打扮得真的是花枝招展,惹人注目[照片5]。9~10月時,呈紡錘狀的暗紅果實就高懸於枝頭,成為鳥類的秋季食糧。
[照片4] 玉山小檗(Berberis morrisonensis)莖上的銳利尖刺[石門山登山步道(2016-08-25)]
[照片5] 玉山小檗 (Berberis morrisonensis)
(4) 黃金珠 (Carpesium nepalense)
它的另一個俗名是尼泊爾天名精,其實種名nepalense就昭示它命名自尼泊爾(Nepal)。目前僅發現分布於包括台灣在內的少數海拔2400~3200m的山區。
花季在8~9月。花的外緣是呈筒狀長約0.15cm的雌花,位於中央的是兩性花[照片6]。
[照片6] 黃金珠 (Carpesium nepalense) [引用自網路圖片]
(5) 玉山山奶草 (Codonopsis kawakamii)
其實按照學名翻譯的話,應該是稱為川上山奶草,因為種名中的kawakami是川上(or川神、河上)。可能由於植株會分泌有臭味的白色乳汁,應景而取名為山奶草。這種莖有纏繞習性的台灣特有種攀爬植物,只生長在海拔>3000m的高山地區。
7~8月的花季時,黃帶綠色的花冠,有如一盞盞藝術小燈般,懸垂於花梗的頂端[照片7]。
[照片7] 玉山山奶草 (Codonopsis kawakamii)
(6) 彎果黃菫 (Corydalis ophiocarpa)
這個中文名字是否貼切,各位讀者只要瞧瞧照片8,應該就了然於心了。種名ophiocarpa內的「ophi」源自於希臘文的蛇,而「carp」則意謂果實。本種是台灣3種花色帶紫的紫堇屬植物之一---另外2種是伏莖紫堇(Corydalis decumbens) & 刻葉紫堇(Corydalis incisa)。只不過,後2種是整朵泛紫,彎果黃菫則是身披一襲黃袍,就只是意思意思的在花瓣前端抹上些微朱紫作點綴。
每年的6~8月期間,別忘了來高山地區找找看這個有趣長相的淡黃帶紫的花喔。若是遇到結果季時,就別錯過觀賞呈彎曲蛇狀的果實囉。
[照片8] 彎果黃菫 (Corydalis ophiocarpa)
(7) 黑斑龍膽 (Gentiana scabrida var. punctulata)
變種名punctulata內的「punct」源自於拉丁文的刺,或許是因為那些小黑點像刺一樣,分佈在由5片花瓣組成的喇叭狀花冠上白色部分的緣故吧[照片9]。本種生長於海拔介於2300~3500m的山區,是全球多達400餘種的龍膽屬植物成員之一。
龍膽屬植物的根有龍膽苦甙類的生物鹼化合物,具有宣洩肝火&退除虛熱的療效。所以,是治療氣管炎與咳嗽等的藏藥的重要成分之一。
[照片9] 黑斑龍膽 (Gentiana scabrida var. punctulata) [石門山登山步道(2016-08-25)]
(8) 玉山金絲桃 (Hypericum nagasawae)
這種擁有明亮鵝黃色花瓣的植物是台灣的特有種,性喜生長於海拔2300~3900m的向陽面山區[照片10&11]。花季為6~9月。在含苞待放的花蕾時,外觀呈紅色。綻放之後,則逐漸轉為亮麗的黃色。在高海拔山區,花朵的個子算是比較大的,直徑可達2.7cm。照片11中的細長雄蕊分為3束,每束約10~28支雄蕊。雄蕊與5個花瓣上有一些小腺體,會分泌特殊氣味的化合物,吸引授粉昆蟲。結果季約在同年的10~11月,成熟的蒴果為紅褐色。
種名nagasawae是命名者尊崇一位名為Nagasawa(永澤or長澤)的人所選取的。所以,本來應該稱為永澤金絲桃,但是所有網路文章都稱它為玉山金絲桃。本文在此僅作說明,沿用該中文名。
[照片10] 玉山金絲桃 (Hypericum nagasawae) [石門山登山步道(2016-08-25)]
[照片11] 玉山金絲桃 (Hypericum nagasawae) [石門山登山步道(2016-08-25)]
(9) 貓耳菊 (Hypochaeris radicata)
6~7月之間去過武陵農場的遊客,若不熟悉貓耳菊與蒲公英是不同植物的話,真的會誤以為貓耳菊是蒲公英的另外一個俗名[照片11]。由於兩者頗為相似,貓耳菊也被戲稱為假蒲公英。其實,兩者有以下的分別:
|
莖 (長著花的) |
葉 |
花季 |
貓耳菊 |
實心,有分枝,有苞片:1莖1花。 |
葉面粗糙有細毛。 |
6~7月 |
蒲公英 |
空心,無分枝,表面無細毛。 |
葉面平滑。 |
春季: 4~5月。 秋季: 8~9月。 |
種名radicata中的「radic」具有「根(root)」的意思。不過,中文譯名與此無關。
[照片12] 貓耳菊 (Hypochaeris radicata)
(10) 苗栗冬青 (Ilex bioritsensis)
筆者並未親自看過這種生長在海拔2600~3200m所盛開的花,只在石門山上靠近3株玉山圓柏的位置附近,見過未開花的植株[照片13]{請參閱: [94]: 南投縣仁愛鄉(7): 石門山; http://jeje4fp.pixnet.net/blog/post/296412428}。本種的花瓣呈淡黃綠色,個子很小,長度僅約0.3cm。花期為4~5月。在8月時果實成熟,似卵形的紅色熟果著生於長度僅約0.2cm的花梗上。
[照片13] 苗栗冬青 (Ilex bioritsensis) [石門山(2016-08-25)]
(11) 阿里山忍冬 (Lonicera acuminate) & 川上氏忍冬 (Lonicera kawakamii)
台灣的忍冬屬植物共有8種,其中的4種---包括川上氏忍冬---是特有種。花呈對生,而且這2朵花同時生長於1支花梗。花蕾的外觀為白色,綻放之後逐漸轉為黃~金黃色,這正是中藥界何以將它稱為金銀花的原因。醫療時用於各類所謂的熱病,諸如發疹(斑)與咽喉腫痛等。
阿里山忍冬的種名acuminate意謂尖銳的,對於這一點,請恕筆者才疏學淺,不確定命名者的原意是指哪裡尖銳。
|
阿里山忍冬 |
川上氏忍冬 |
分佈(m) |
2000~3400 |
3000~3900 |
花期(月) |
4~8 [花梗長1~2cm; 呈2裂的花冠筒長 1.5~2cm ] |
5~8 [花梗長; 5裂的花冠筒呈長鐘形] |
果期(月) |
8~10 |
8~9 |
[照片14] 阿里山忍冬 (Lonicera acuminate)
[照片15] 川上氏忍冬 (Lonicera kawakamii) [引用自網路圖片: http://bruce0342.blogspot.com/2011_06_01_archive.html]
(12) 台灣劉寄奴 (Nemosenecio formosanus)
讀者們認為這個植物的名稱特別嗎? 筆者個人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劉寄奴是何人? 中國歷史上篡了東晉的劉宋王朝建立者武帝劉裕啊。寄奴是他的小名,因為幼年時曾被寄養在其他人家。筆者推崇的南宋詞人辛棄疾,於西元1205年的一首詞中,曾寫道:「斜陽草樹,尋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文中的寄奴就是締建「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
為何有個藥草會選擇帝王的小名為藥名呢? 這是因為傳說劉裕曾以箭射傷大蛇(神),在遇到蛇奴搗藥時,聽聞自己是「劉寄奴王者不死」之後,殺奴奪藥而歸。後世視此為跌打損傷的良藥。如同其他帝王的荒誕神蹟一樣,以上純屬神話故事,當不得真。但是,植物的藥效可是千真萬確,如假包換。
本種生存於海拔介於2300~2900m的山區[照片16]。屬名Nemosenecio譯作羽葉菊屬,種名formosanus挑明了樣本發現於台灣。不過,由於在日本等地也有植株,並非特有種。應該是與用作藥用的白苞蒿(Artemisia anomala)類似,所以譯作台灣劉寄奴。花季為8~10月。
[照片16] 台灣劉寄奴 (Nemosenecio formosanus) [引用自網路圖片: taibif.tw/zh/namecode/202527]
(13) 黃花月見草 (Oenothera glazioviana)
本種生存範圍頗廣,從低海拔的平地到~2000m的山區,7~10月時都能發現倩影。4片亮黃色的花瓣(長約5cm),在凋萎之前逐漸轉為淡紅橙色[照片17]。有趣的是,屬名Oenothera中的「 Oeno」可是與酒有關的接首詞。
[照片17] 黃花月見草 (Oenothera glazioviana)
(14) 玉山毛連菜 (Picris morrisonensis)
7~9月時綻放舌形頭花的玉山毛連菜,整個植株表面密佈細小剛毛[照片18]。性喜生長於海拔在2500~3700m的山區,是台灣的特有種。既然中文譯名中有「菜」一字,那可以吃嗎? 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嫩莖葉是能加熱熟透後食用的。未加熱過的生葉,可以口嚼爛混合唾液,敷於小傷口止血,只是嘴巴內的苦味遠勝於黃蓮。據說植株對於利尿與健胃也有一定的藥效。
[照片18] 玉山毛連菜 (Picris morrisonensis)
(15) 玉山金梅 (Potentilla leuconota) & 高山翻白草 (Potentilla matsumurae)
玉山金梅種名leuconota中的「leuc」是希臘文的「白色」,然而花冠卻是明亮的黃色。同樣的,高山翻白草的中文名有「白」字,花瓣卻也是通體的澄黃色。分類學上,兩者同歸於翻白草屬(Potentilla)。但是生長範圍有別,高山翻白草分佈於海拔1800~3500m的山區,廣於玉山金梅的2600~3800m上下限。
|
玉山金梅 [照片19] |
高山翻白草[照片20] |
花 |
5片先端有凹缺的倒心形花瓣,長0.7~0.9cm。雄蕊20枚。花期 6~8月。 |
5片先端有凹缺的倒心形花瓣,長~0.8cm。雄蕊20枚。花期 4~8月。 |
葉 |
有齒緣,具柔毛,背面密佈白棉毛。 |
有齒緣,具緣毛,兩面都有粗剛毛。 |
[照片19] 玉山金梅 (Potentilla leuconota)
[照片20] 高山翻白草 (Potentilla matsumurae)
(16) 蓬萊毛莨 (Ranunculus formosa-montanus) & 鹿場毛莨 (Ranunculus taisanensis)
兩者的植株通常矮於10cm。以生存環境而言,鹿場毛莨適合的海拔範圍(1000~3200m),可是比蓬萊毛莨的3000~3700m要來得寬廣多了。兩者的花朵個子差別頗大,相信讀者們能憑藉此特徵作區別。
|
蓬萊毛莨[照片21] |
鹿場毛莨[照片22] |
花 |
直徑 > 12mm |
直徑 < 12mm |
果 |
集生果兩側突起 |
集生果球形or似球形 |
葉 |
有毛 |
有毛 |
[照片21] 蓬萊毛莨 (Ranunculus formosa-montanus)
[照片22] 鹿場毛莨 (Ranunculus taisanensis)
(17) 山芥菜 (Rorippa indica)
這種菊科植物,有許多俗名,諸如葶藶、黃鵪菜、山菠薐、山根龍。12月~次年8月的花季裡,植株的分枝頂端長出總狀花序,每一朵花有4片呈十字狀排列的狹倒卵形黃色花瓣(長0.3~0.35cm)[照片23]。與玉山毛連菜一樣,本種中文譯名裡也有個「菜」字。若是採取剛開花的嫩芽與肉絲一起快炒,可是一道香甜可口的佳餚喔。事實上,無需上高山,也能在平地見到蹤影,本種可是從低海拔到3000m的山區都能生存的植物。所以,千萬別在國家公園範圍內採摘喔。除了能供食用之外,植株也具有利尿消炎解毒的醫療效用。
[照片23] 山芥菜 (Rorippa indica)
(18) 玉山佛甲草 (Sedum morrisonense) & 能高佛甲草 (Sedum nokoense)
近幾年,可能由於經濟狀況的刺激,多肉植物一躍成為花市的重要成員之一。一大堆紊亂俗名的品種,紛紛攫取各自愛護者的注目。事實上,在高海拔山區,野生的多肉植物,諸如佛甲草與穗花八寶(Hylotelephium subcapitatum)等,也在夏季的時光裡,不缺席的為山區披覆美麗的花毯。請注意,若是它們生長於國家公園範圍內,千萬別為了想趕時髦栽種而挖取喔。其實,即使不是生長於國家公園範圍內,也不應該挖掘的啦。
|
玉山佛甲草[照片24&25] |
能高佛甲草[照片26] |
花 |
花瓣長0.5~0.8cm。10枚雄蕊。 |
花瓣長~0.5cm。 |
葉 |
線形or長橢圓狀披針形單葉長 0.8~1.2cm(寬 0.2~0.3cm),互生排列成覆瓦狀。表面為綠色、背面略呈黃綠色;表面有光澤。 |
匙形單葉長 0.6~1.0cm(寬 0.3~0.5cm)---比玉山佛甲草的短而寬,呈互生排列。 |
[照片24] 玉山佛甲草 (Sedum morrisonense)
[照片25] 玉山佛甲草 (Sedum morrisonense)
[照片26] 能高佛甲草 (Sedum nokoense)
(19) 黃菀 (Senecio nemorensis)
本種的別名頗有趣: 金花草、林蔭千里光。後者不知道是否與植株可高達1m有關[照片27]? 分佈於海拔在400~3500m的地區,足見堅韌的環境適應能力。全株都有能清熱解毒的藥效,據稱還能治療包括濕疹在內的一些病症。
7~10月的花季時,繖狀花序頂生的各別花裡(直徑約1.2~1.4cm),5片呈長舌狀的是雌性花,中間呈豎立管狀則是兩性花[照片28]。
[照片27] 黃菀 (Senecio nemorensis)
[照片28] 黃菀 (Senecio nemorensis)
(20) 一枝黃花 (Solidago decurrens)
就像曾經聽過的一個笑話: 某甲問某乙住哪裡? 某乙答:水上(or水里),讓某甲困惑的再重覆問一次住哪裡。本種植物的中文名稱真的叫一枝黃花,可是多數人見到本尊時,總會質疑這哪是一枝黃花? 根本是滿頭黃花啊!? 不過,別名甚多,裡面可也有稱作滿山黃之類的,就比較貼切多了。
與黃菀類似,也是生長範圍很廣的植物,海拔565~3500m的山區都是適合生長的所在[照片29]。花為頭狀花序,長約0.6~0.8cm,寬約0.6~0.9cm。外圍是8朵舌狀的雌花,位於中央的則是許多兩性的管狀花[照片30]。
[照片29] 一枝黃花 (Solidago decurrens)
[照片30] 一枝黃花 (Solidago decurrens)
(21) 鬼苦苣菜 (Sonchus asper)
種名asper的拉丁文意思是「粗糙的(rough)」,筆者不確定是否與具尖刺的葉緣有關。花季在3~4月,頭花排列為鬆散的圓錐狀或繖房狀。本種與苦苣菜的最明顯不同處,是整個植株表面沒有細毛,有稜但是光滑。多數被發現生長於海拔550~3650m的地區,這一點倒是與前述的一枝黃花,有些相似。
[照片31] 鬼苦苣菜(Sonchus asper) [引用自網路圖片: https://keyserver.lucidcentral.org/weeds/data/media/Html/sonchus_asper.htm]
(22) 西洋蒲公英 (Taraxacum officinale)
大概多數人認識蒲公英是始於那個由許多成熟種子共同展開的絨球[照片33],畢竟遠較那一簇頭狀花序的花要吸睛多了[照片32]。照片32的花徑最大可達4.5cm,呈鑿狀的舌辦花先端有5個淺裂。照片33裡有一個完整的種子球,右側黏著的小白球可不是高爾夫球喔,而是來自另一個種子已經飛散的球心。讀者們請看,它可是像練就輕功一般的靈巧啊。
[照片32] 西洋蒲公英 (Taraxacum officinale)
[照片33] 西洋蒲公英 (Taraxacum officinale)
(23) 黃菽草 (Trifolium procumbens) & 白(花)三葉草 (Trifolium repens)
屬名Trifolium中的「Tri」是指「三」,「foli」的拉丁文意思是「葉(leaf)」。所以,兩者都有如照片35所示的互呈120°夾角的三片葉。對一般像筆者並無植物學專業認識的人而言,兩者最明顯的差異是花的顏色。黃菽草又稱黃(花)三葉草,開的是黃色花[照片34]。白(花)三葉草又稱白菽草,綻放的則是白色花[照片35]。
白(花)三葉草有走莖,性喜匍匐地面,又具有為土壤固氮(nitrogen fixation)的能力,所以適合作為有機草地的護理媒介。
[照片34] 黃菽草 (Trifolium procumbens)
[照片35] 白(花)三葉草 (Trifolium repens) [台21公路133.7km處(2017-02-18)]
(24) 雙黃花菫菜 (Viola biflora) & 喜岩堇菜 (Viola adenothrix)
雙黃花菫菜種名biflora中的「bi」是「二」,「flor」拉丁文意思是「花」,據說這個名稱源自於它是由1朵正常的花,與1朵閉鎖花合組而成的。5片花瓣不一樣大,都略微呈橢圓or倒卵形。如同照片36所示,黃色的花瓣上有褐紫色條紋,以最大的那片花瓣最為明顯。台灣地區原生菫菜之中,本種可是唯一花瓣是黃色的喔。
[照片36] 雙黃花菫菜 (Viola biflora)
至於白色系花瓣的喜岩堇菜,已經在前一篇遊記中介紹,此處不再贅述,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參閱比對:{[97]: 南投縣仁愛鄉(10): 合歡山的白色花; http://jeje4fp.pixnet.net/blog/post/304737776}一文中的[照片38]。
[後記1]: 筆者整理的高山上的黃色花系列
月份 |
中文名 |
學名 |
花期 |
果期 |
海拔(m) |
備註 |
3 |
鬼苦苣菜 |
Sonchus asper |
3~4 |
|
550~3650 |
花瓣: 黃 |
台灣小檗 |
Berberis kawakamii [葉緣刺多達10對] |
3~5 |
4~5 |
2200~3600 |
[別名]: 川上氏小孽 |
|
黃菽草 |
Trifolium procumbens |
3~10 |
|
2000~3500 |
[別名]: 黃花三葉草 |
|
青牛膽 |
Thladiantha nudiflora |
3~11 |
8~12 |
> 1000 |
花瓣:5 |
|
4 |
小葉鼠李 |
Rhamnus parvifolia |
4 |
|
> 2000 |
|
畢祿山鼠李 |
Rhamnus pilushanensis |
4 |
5 |
> 3000 |
台14 甲公路36.8 km |
|
苗栗冬青 |
Ilex bioritsensis |
4~5 |
8~12 |
2600~3200 |
花瓣: 淡黃綠 |
|
星果佛甲草 |
Sedum actinocarpum |
4~5 |
|
0~ 1000 |
花瓣: 5 |
|
燈心草 |
Juncus effusus |
4~6 |
6~8 |
200~3400 |
|
|
高山翻白草 |
Potentilla matsumurae |
4~8 |
8~9 |
1800~3500 |
近似蛇莓,花較大 |
|
阿里山冷冬 |
Lonicera acuminate [別名: 阿里山金銀花] |
4~8 |
10~12 |
1900~3200 |
|
|
蔓花生 |
Arachia duranensis |
4~9 |
|
~3200 |
花蝶形瓣 |
|
高山毛蓮菜 |
Picris hieracioides |
4~10 |
9~11 |
2500~3500 |
|
|
5 |
山芥菜 |
Rorippa indica |
12~8 |
|
0~3000 |
花瓣:4 |
台灣粉條兒菜 |
Aletris formosana |
5~7 |
7~9 |
2700~3600 |
花瓣: 略帶淡紅 |
|
長距粉蝶蘭 |
Platantheria longicalcarata |
|
|
> 2800 |
花瓣: 淡黃/綠 |
|
6 |
玉山小檗 |
Berberis morrisonensis |
6~7 |
9~10 |
> 3000 |
花瓣: 6 |
鹿場毛莨 |
Ranunculus taisanensis |
|
|
1000~3200 |
花直徑<12mm |
|
雙黃花菫菜 |
Viola biflora |
6~7 |
|
3100~3200 |
|
|
彎果黃菫 |
Corydalis ophiocarpa |
6~8 |
|
|
花瓣: 4 |
|
蛇莓 |
Duchesnea indica |
6~8 |
8~10 |
280~3100 |
花瓣長度~萼片 |
|
玉山金梅 |
Potentilla leuconota |
6~8 |
8~9 |
2600~3800 |
花瓣:5 |
|
蓬萊(南湖)毛莨 |
Ranunculus formosa-montanus |
6~8 |
8~9 |
3000~3700 |
花直徑>12mm |
|
直立紅藤草 |
Rubia akane |
6~8 |
|
> 2000 |
熟漿果由黃綠轉黑色 |
|
玉山龍膽 |
Gentiana scabrida |
6~9 |
7~10 |
2300~3800 |
花瓣:5 |
|
玉山金絲桃 |
Hypericum nagasawae |
6~9 |
10~11 |
> 2300 |
花瓣:5 |
|
玉山佛甲草 |
Sedum morrisonense [別名: 玉山景天] |
6~9 |
10~12 |
2300~3900 |
花瓣:5 |
|
黑斑龍膽 |
Gentiana scabrida var. punctulata |
6~10 |
9~10 |
2300~3500 |
花瓣:5 |
|
7 |
高山艾 |
Artemisia oligocarpa |
7~8 |
|
> 3000 |
葉面/背呈綠色 |
玉山山奶草 |
Codonopsis kawakamii |
7~8 |
|
> 3000 |
碰觸植株會有臭味 |
|
川上氏忍冬 |
Lonicera kawakamii |
7~8 |
|
3000~3900 |
|
|
五蕊梅 |
Sibbaldia procumbens |
7~8 |
7~8 |
3000~3900 |
花瓣:5 |
|
森氏山柳菊 |
Hieracium morii |
7~9 |
|
> 3000 |
|
|
玉山毛連菜 |
Picris morrisonensis |
7~9 |
9~11 |
花瓣(?):黃 |
||
能高佛甲草 |
Sedum nokoense |
7~9 |
7~9 |
1500~3500 |
花瓣:5 |
|
黃花月見草 |
Oenothera glazioviana |
7~10 |
|
0~2000 |
花瓣:4 |
|
黃菀 |
Senecio nemorensis |
7~10 |
10~11 |
400~3500 |
|
|
8 |
黃金珠 |
Carpesium nepalense [別名:尼泊爾天名精] |
8~9 |
10 |
2400~3200 |
|
台灣劉寄奴 |
Nemosenecio formosanus |
8~10 |
11 |
2300~2900 |
花瓣(舌狀):黃 |
|
一枝黃花 |
Solidago decurrens |
5~11 |
10~12 |
565~3500 |
花瓣(舌狀):黃 |
|
9 |
台灣鼠李 |
Rhamnus formosana |
9~11 |
11~12 |
~1000 |
|
[後記2]: 暫定的後續遊記計畫
編號 |
文章名稱 |
備註 |
[99] |
南投縣仁愛鄉(12): 合歡山的它色花 |
已於2019-10-02 po出 |
[100] |
中國(1): 鳳凰古鎮(1): 夜景 |
已於2019-11-01 po出 |
[101] |
中國(2): 鳳凰古城(2): 街景(上集) |
已於2019-11-01 po出 |
[102] |
中國(3): 鳳凰古城(3): 街景(下集) |
已於2019-11-01 po出 |
[103] |
中國(4): 鳳凰古城(4): 沱江泛舟 |
已於2019-11-22 po出 |
[104] |
中國(5): 鳳凰古城(5): 邊城故事秀 |
已於2019-12-20 po出 |
[105] |
中國(6): 張家界(1): 天門山(上) |
已於2020-01-01 po出 |
[106] |
中國(7): 張家界(2): 天門山(下) |
已於2020-01-01 po出 |
[107] |
中國(8): 張家界(3): 武陵源景區 |
已於2020-02-01 po出 |
[108] |
中國(9): 張家界(4): 袁家界景區 |
已於2020-02-01 po出 |
[109] |
中國(10): 張家界(5): 大峽谷玻璃橋 |
已於2020-02-29 po出 |
[110] |
中國(11): 張家界(6): 天門狐仙秀 |
已於2020-03-20 po出 |
[111] |
中國(12): 莽山森林公園(1): 猴王寨 |
已於2020-03-30 po出 |
[112] |
中國(13): 莽山森林公園(2): 將軍寨 |
已於2020-03-30 po出 |
[113] |
中國(14): 長沙市 馬王堆博物館 |
已於2020-04-13 po出 |
[114] |
中國(15): 長沙市銅官古鎮夜景 |
已於2020-04-22 po出 |
[115] |
盛世公主號郵輪(1) 5~7樓層 |
已於2020-05-01 po出 |
[116] |
盛世公主號郵輪(2) 15~18樓層 |
已於2020-05-01 po出 |
[117] |
藍寶石公主號郵輪 |
|
[118] |
日本(1): 沖繩(1): 首里王城 |
已於2020-06-30 po出 |
[119] |
日本(2): 沖繩(2): 海洋博公園 |
已於2020-07-30 po出 |
[120] |
日本(3): 沖繩(3): 瀨長島 |
已於2020-08-29 po出 |
[121] |
日本(4): 沖繩(4): 比嘉釀酒&系滿漁市 |
已於2020-09-27 po出 |
[122] |
日本(5): 沖繩(5): AEON永旺夢樂城&國際通 |
|
[123] |
日本(6): 漫談石垣、宮古&沖繩島 |
|
[124] |
日本(7): 京都(1): 金閣寺&清水寺 |
|
[125] |
日本(8): 大阪(1): 東大寺&道頓崛 |
|
[126] |
日本(9): 大阪(2): 環球影城 |
|
[127] |
日本(10): 北海道花絮 |
|
[128] |
連江縣南竿鄉(1): 南竿島(上) |
|
[129] |
連江縣南竿鄉(2): 南竿島(下) |
|
[130] |
連江縣北竿鄉(1): 北竿島 |
|
[131] |
連江縣北竿鄉(2): 大坵島 |
|
[132] |
南投縣魚池鄉(1): 日月潭日月行館(上) |
|
[133] |
南投縣魚池鄉(2): 日月潭日月行館(下) |
|
[134] |
台中市和平區(1): 梨山風景區 |
|
[135] |
台中市和平區(2): 福壽山農場 |
|
[136] |
高雄市那瑪夏(1): 錫安山 |
|
[137] |
高雄市那瑪夏(2): 南沙魯部落 |
|
[138] |
高雄市那瑪夏(3): 瑪雅部落 |
|
[139] |
高雄市那瑪夏(4): 達卡努瓦部落 |
|
[140] |
屏東縣來義鄉(1): 古樓部落 |
|
[141] |
屏東縣來義鄉(2): 丹林部落 |
|
[142] |
屏東縣來義鄉(3): 義林部落 |
|
[143] |
屏東縣車城鄉: 海生館 |
|
[144] |
俄羅斯(4): 葉卡捷琳堡(凱薩琳堡) |
|
[145] |
俄羅斯(5): 神聖殉道者修道院 |
|
[146] |
俄羅斯(6): 東正教堂選輯 |
|
[147] |
俄羅斯(7): 貝加爾湖剪影 |
|
[148] |
俄羅斯(8): 伴手禮品 |
|
[149] |
新竹縣尖石鄉(1): 錦屏部落 |
|
[150] |
新竹縣尖石鄉(2): 青蛙石天空步道園區 |
|
[151] |
新竹縣尖石鄉(3): 那羅部落 |
|
[152] |
新竹縣尖石鄉(4): 宇老部落 |
|
[153] |
新竹縣尖石鄉(5): 田埔部落 |
|
[154] |
新竹縣尖石鄉(6): 秀巒部落(上) |
|
[155] |
新竹縣尖石鄉(7): 秀巒部落(下) |
|
[156] |
新竹縣尖石鄉(8): 泰崗部落 |
|
[157] |
新竹縣尖石鄉(9): 司馬庫司部落 |
|
[158] |
新竹縣尖石鄉(10): 鎮西堡部落 |
|
[159] |
新竹縣尖石鄉(11): 玉峰部落 |
|
[160] |
新竹縣尖石鄉(12): 石磊部落 |
|
[161] |
新竹縣尖石鄉(13): 抬耀部落 |
|
[162] |
新竹縣尖石鄉(14): 平論文/鐵立庫部落 |
|
[163] |
新竹縣尖石鄉(15): 爺亨部落 |
|
[164] |
匈牙利(1): 布達佩斯(布達區) |
|
[165] |
匈牙利(2): 布達佩斯(佩斯區) |
|
[166] |
葡萄牙(1): 里斯本(1): Pasteis de Belem蛋塔店 |
|
[167] |
葡萄牙(2): 里斯本(2): 傑若米莫修道院 |
|
[168] |
葡萄牙(3): 里斯本(3): 航海發現者紀念碑 |
|
[169] |
葡萄牙(4): 里斯本(4): 貝倫塔 |
|
[170] |
葡萄牙(5): 里斯本(5): 漫遊里斯本 |
|
[171] |
葡萄牙(6): 里斯本(6): 仙達皇宮 |
|
[172] |
葡萄牙(7): 洛卡岬 |
|
[173] |
葡萄牙(8): 基馬拉斯 |
|
[174] |
葡萄牙(9): 布拉加 |
|
[175] |
葡萄牙(10): 波多(1): Real Plazza餐廳 |
|
[176] |
葡萄牙(11): 波多(2): 萊羅書店 |
|
[177] |
葡萄牙(12): 波多(3): 萊羅書店 |
|
[178] |
葡萄牙(13): 波多(4): 聖本篤火車站 |
|
[179] |
葡萄牙(14): 波多(5): 皇上咖啡館 |
|
[180] |
葡萄牙(15): 波多(6): 酒莊品酒 |
|
[181] |
葡萄牙(16): 波多(7): 杜羅河遊船 |
|
[182] |
葡萄牙(17): 波多(8): 漫遊波多 |
|
[183] |
葡萄牙(18): 阿維羅 |
|
[184] |
葡萄牙(19): 諾瓦海灘 |
|
[185] |
葡萄牙(20): 孔英布拉 |
|
[186] |
葡萄牙(21): 石頭小鎮 |
|
[187] |
葡萄牙(22): 馬爾旺 |
|
[188] |
葡萄牙(23): 托爾瑪 |
|
[189] |
葡萄牙(24): 歐比多斯 |
|
[190] |
葡萄牙(25): 法蒂瑪天主聖三教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