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 2019-02-06
旅遊地點: 嘉義縣阿里山鄉: 特富野&達邦部落
本部落格內的文章,僅供個人瀏覽。任何個人或/與機構(公司、媒體、網站等)未獲得本部落格作者書面授權之前,禁止轉載、轉貼或是用其它方式,引用全部或部分內容(文字或/與照片)至任何公開的非商業或商業目的之用途。任何擬引用或轉述文章內容&照片者,請以e-mail聯繫: trilobite_jesse@hotmail.com
本文是一系列有關嘉義縣阿里山鄉之旅的第11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 嘉義縣竹崎鄉(10): 優遊巴斯[http://jeje4fp.pixnet.net/blog/post/285730436]
下一篇文章: 嘉義縣阿里山鄉(12): 秘密遊民宿[http://jeje4fp.pixnet.net/blog/post/288362708]
阿里山鄉的達邦村裡,有2個鄒族的原住民社區:達邦&特富野部落。本篇遊記要向各位讀者敘述的就是筆者在這2個部落的所見,只是時值舊曆新年的初二,很多地方都處於過節的暫時關閉狀態,所以只能看到建築物的外觀,無法知悉內部的情形。
(1) 特富野部落(Tfuya):
從石棹前往特富野部落的嘉169縣道,大約在里程23km附近,有一處地方適合眺望山坡下方的樂野部落(Lalauya;意謂美麗的楓香林地)[照片1]。由此續行約30~40分鐘(視車速而定),就會抵達位於海拔約800~1000m之間的特富野部落入口牌樓[照片2]。途中,不妨停下來眺望位於東北方山谷中跨越伊斯基安溪(曾文溪上游之一)的特富野鐵橋&特富野吊橋[照片3]。要造訪的特富野部落,就在距離特富野鐵橋約1km開外之處。
[照片1] 由嘉169縣道23km處眺望樂野部落
[照片2] 嘉169縣道xkm處 [特富野部落牌樓]
[照片3] 由嘉169縣道xkm處眺望特富野橋&吊橋
傳說鄒族的祖先曾經因謂一尾巨鰻堵住大地的出水口,以致上漲的洪水逼迫族人逃往玉山頂避難。所幸一隻超級大的螃蟹以巨螯鋏擊,鰻魚由於無法忍受創痛,不得不離開出水口,洪水才逐漸消退。鄒族的祖先才得以平安的下山,而後遷徙至阿里山鄉境內的地方。其中,達邦村算是一個人口比較密集的地方。特富野部落算是鄒族的一個大社區,然而戶籍人口數尚不滿400。
特富野部落的入口,就在照片2的牌樓附近[照片4]。照明的燈具就裝設在意象木柱頂端,簡明地圖說明牌則豎立在它的左下方[照片5]。
[照片4] 嘉169縣道xkm處 [特富野部落入口]
[照片5] 嘉169縣道xkm處 [特富野部落入口]
雖然特富野部落居民人數少於400,居然有3間教堂: 基督教長老教會[照片6&7]、真耶穌教會[照片8]、天主教堂[照片9~11]。足見原住民對精神信仰的虔誠程度啊。
[照片6] 基督教長老教會 [特富野部落]]
[照片7] 基督教長老教會 [特富野部落]
[照片8] 真耶穌教會 [特富野部落]
[照片9] 天主教堂 [特富野部落]
[照片10] 天主教堂 [特富野部落]
[照片11] 天主教堂 [特富野部落]
鄒族部落裡,遠在基督教&天主教的教堂成為族人心靈寄託所之前,就已經有一個擔負舉行重要祭典與日常運作會議的建築—稱之為男子會所(簡稱會所;鄒語為Kuba;庫巴)[照片12]。其實,筆者這樣的描述不太正確,因為會所只設置在大社所在的部落裡。
[照片12] 男子集會所(Kuba)的說明牌 [特富野部落]
西元2005年3月,特富野部落的會所重建後啟用,正是眼前這棟五節茅草覆頂,以傳統工法,不使用任何鐵釘所完成的建築[照片13~17]。會所是部落裡最為神聖的地方,只有部落男子得以進入[照片15],女子與遊客都被禁止入內的。
[照片13] 男子集會所(Kuba)---屋頂上種的是鄒族神花: 木槲蘭(戰神的配飾) [特富野部落]
[照片14] 男子集會所(Kuba)---屋頂上種的是鄒族神花: 木槲蘭(戰神的配飾) [特富野部落]
[照片15] 男子集會所(Kuba)的1F [特富野部落]
[照片16] 男子集會所(Kuba)的1F [特富野部落]
[照片17] 男子集會所(Kuba)的2F [特富野部落]
鄒族是一個典型的氏族社會,由頭目領導族人們,執行部落長老所交代的工作。所以,筆者假設照片18是頭目的住宅,因為這一棟似乎是特富野部落內最大的民宅。若是有知悉詳情的讀者發現謬誤,請通知筆者。畢竟當時是舊曆新年期間,多數居民在室內歡度佳節,筆者不便打擾求證。
[照片18] 筆者私下假設為頭目的住宅 [特富野部落]
(2) 達邦部落(Tapangu): 意謂北鄒族的傳統區域阿里山。
其實由石棹前往達邦村,會先路經位於嘉169縣道旁的達邦部落。而要前往特富野部落,還得由靠近達邦部落附近的一條未命名的聯絡道路銜接。達邦部落所在的海拔為950m,略微高於特富野部落的人口密集區(~800m)。
離開特富野部落之後,在特富野鐵橋這兒[照片19],可以眺望同樣橫跨伊斯基安溪的特富野吊橋[照片20]。有趣的是:特富野鐵橋距離達邦部落不到300m,但是相距特富野部落則超過1km,實在不知道何以捨近求遠的命名為特富野鐵橋?同樣的問號,當然也存在於對特富野吊橋的質疑中。
[照片19] 介於達邦部落&特富野部落之間的特富野鐵橋
[照片20] 由特富野鐵橋眺望特富野吊橋 [無奈的懸空電線妨礙了視野的美景]
達邦部落的入口牌樓約略位於嘉169縣道33.5km附近[照片21~23]。照片22是牌樓的背面,上頭的文字「aveoveoyu」是歡迎您,「yokeoasu」則是願你的氣息順暢or生生不息的意思。
[照片21] 達邦部落的入口牌樓 [嘉169縣道33.5km處]
[照片22] 達邦部落的入口牌樓 [嘉169縣道33.5km處]
[照片23] 達邦部落的入口意象 [嘉169縣道33.5km處]
[照片24] 達邦部落的意象 [嘉169縣道xkm處]
沿著嘉169縣道,首先看到達邦部落的的一處明顯地標,是位於鄒風館部落餐廳前方的停車場[照片25]。將車輛在此停妥,就可以好整以暇的開始達邦部落之旅。停車場的一側豎立著一座據稱是最高海拔的228紀念碑[照片26]。因為首任吳鳳鄉鄉長高一生先生(歌手高慧君之祖父)&湯守仁先生(嘉義縣議員湯進賢先生之父)這兩位鄒族族人,於228事件之後遭到槍決,故而於此立碑紀念。
[照片25] 鄒風館部落餐廳 [達邦部落]
[照片26] 鄒風館部落餐廳附近的228紀念碑 [達邦部落]
鄒風館部落餐廳的大門很有意思。開門營業時,迎面所見的是穿著傳統服飾的鄒族男女畫像[照片27];打烊之後的門面,則是暖陽下展翅飛翔的一隻巨鷹[照片28]。
[照片27] 鄒風館部落餐廳的大門 [達邦部落]
[照片28] 鄒風館部落餐廳的大門 [達邦部落]
餐廳內部除了用餐區之外[照片29],最裡側的一角,展示著阿里山鄉地方特產&族人製作的手工藝品[照片30]。
[照片29] 鄒風館部落餐廳的室內用餐區 [達邦部落]
[照片30] 鄒風館部落餐廳的展售區 [達邦部落]
停車場附近是烏占亭步道的起點[照片31],據說步道的上空,經常有鄒族占卜鳥之稱的繡眼畫眉盤旋覓食。可惜筆者受既定行程的約束,無法前往,只能留待未來是否有緣去探索囉。
[照片31] 烏占亭步道的起點 [達邦部落]
在阿里山鄉立圖書館附近的一棟民宅大門,懸掛著2面門牌。所以,筆者才知道原來阿里山鄉是修訂後的名稱,以前稱作吳鳳鄉[照片32]。筆者小學時國語課本裡有一課是吳鳳的故事,長大後才知道原來根本是一個人造的謊話情節。
[照片32] 阿里山鄉的舊名是吳鳳鄉 [達邦部落]
達邦&特富野部落的男子會所,或許是受用地限制的緣故,並不是設置於社區的中心位置。但是,會所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是部落的精神地標,更是舉辦or討論重要事務的所在。在平時,它是鄒族男子們商討祭典與未婚男子生活重心的地方,一旦爆發對外的戰爭,這裡就是部落的指揮所。
達邦部落的人口約略比特富野多出1倍,是阿里山鄉中最大的鄒族社區。這裡也有一座規模宏偉的會所(Kuba;庫巴)[照片33~35]。事實上,整個鄒族社區,就只剩下達邦&特富野部落各保有1座會所而已。
[照片33] 男子集會所(Kuba)---右側的那棵樹是鄒族神樹:雀榕 [達邦部落]
[照片34] 男子集會所(Kuba)---屋頂上種的是鄒族神花: 木槲蘭(戰神的配飾) [達邦部落]
[照片35] 男子集會所(Kuba) [達邦部落]
戰祭(Mayasvi)祭典儀式的神聖祭儀與通宵達旦的歌舞,就是在此舉行。廣場附近有宣傳布幅&說明牌[照片36~38]。
[照片36] 男子集會所廣場附近的戰祭宣傳布幅 [達邦部落]
[照片37] 男子集會所廣場附近的戰祭說明牌 [達邦部落]
[照片38] 男子集會所廣場附近的戰祭說明牌 [達邦部落]
達邦部落裡有2所教堂:分別是天主教堂[照片39]&基督教長老教會[照片40]。長老教會附近的路邊,可以由透空之處,眺望下方的特富野鐵橋&特富野吊橋[照片41]。
[照片39] 天主堂 [達邦部落]
[照片40] 基督教長老教會 [達邦部落]
[照片41] 由達邦部落眺望特富野橋&吊橋
達邦國小被嘉169縣道硬生生的隔成2個區塊[照片42&43]。所幸,經過這裡的車輛有限,否則學童的交通安全顧慮,可能會是每個執教老師心中的負擔課題。
[照片42] 達邦國小 [行政樓&教室樓]
[照片43] 達邦國小 [圖書館&運動場]
嘉169縣道34km附近,有一棟保存狀況不錯的日據時代建築:日警招待所[照片44]。可惜是舊曆新年期間,並不開放參觀。本篇遊記就在此敲響下課鐘聲。下一篇文章將介紹位於深山裡的下禢居處:秘密遊民宿。
[照片44] 日警招待所 [嘉169縣道34km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