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 2019-01-11
旅遊地點: 土耳其: 卡帕多奇亞(Cappadocia): 鴿子谷+烏奇沙+獵人谷
本部落格內的文章,僅供個人瀏覽。任何個人或/與機構(公司、媒體、網站等)未獲得本部落格作者書面授權之前,禁止轉載、轉貼或是用其它方式,引用全部或部分內容(文字或/與照片)至任何公開的非商業或商業目的之用途。任何擬引用或轉述文章內容&照片者,請以e-mail聯繫: trilobite_jesse@hotmail.com
本文是一系列有關土耳其之旅的第14篇文章[建議按編號順序閱讀]
上一篇文章: [62]: 土耳其(13): 卡帕多奇亞[地下城] [http://jeje4fp.pixnet.net/blog/post/277197972]
下一篇文章: [64]: 土耳其(15): []
這一篇遊記裡,筆者要向各位介紹的是遊歷位於卡帕多奇亞地區的另外3處奇岩景觀:鴿子谷(Pigeon valley)烏奇沙城堡(Uchisar castle)獵人谷(Hunting valley)。
(1) 鴿子谷(Pigeon valley):
鴿子谷位於烏沙奇城堡附近,兩者距離僅約5~600m而已。在這一處谷地的奇岩洞穴中,部分為土耳其百姓居住,部分被居民用來飼養鴿子,所以稱為鴿子谷。古代的人們,已經知道使用鳥禽類的糞便,作為補充土壤養分的有機肥料,儘管卡帕多奇亞地區的火山灰土壤是相當適合於耕植。實際上,鳥糞提供了植物生長時,所必需的三種主要無機元素中的磷成分。另外,古代交通不便,經過訓練後的鴿子,還能充當傳遞訊息的平台工具。
筆者抵達鴿子谷時,適逢用餐時間。這一餐就安排在當地頗負盛名的Bindalli餐廳[照片1&2]。地址是: Aşağı Mahallesi, Adnan Menderes Cd., 50240 Uçhisar Belediyesi/Nevşehir Merkez/Nevşehir, Turkey [電話:+90 3842192690]。有趣的是,用餐時間是早上9點~下午3點,沒有供應晚餐喔。
[照片1] Bindalli餐廳 [鴿子谷(Pigeon valley)]
[照片2] Bindalli餐廳 [鴿子谷(Pigeon valley)]
不少小商販看上餐廳附近遊客眾多,紛紛在此設攤,此起彼落的吆喝聲,盡力的在這一個隆冬時節,拉攏遊客購買[照片3&4]。
[照片3] Bindalli餐廳附近的攤販 [鴿子谷(Pigeon valley)]
[照片4] Bindalli餐廳附近的攤販 [鴿子谷(Pigeon valley)]
請讀者諸君且從餐廳附近眺望密布奇岩的鴿子谷吧[照片5&6]。或許,時值冬季的緣故,鴿子也回洞穴取暖。筆者佇立數分鐘,只能嘆息無緣一睹群鴿翱翔於藍天的壯觀景色了。
[照片5] 由Bindalli餐廳附近眺望鴿子谷(Pigeon valley)
[照片6] 由Bindalli餐廳附近眺望鴿子谷(Pigeon valley)
讀者們看不清楚,是嗎?那就讓望遠鏡頭幫忙把距離縮短看看。沒錯,處處可見由奇岩上所開鑿的洞穴啊[照片7]。
[照片7] 由Bindalli餐廳附近眺望鴿子谷(Pigeon valley)
往另外一個方向眺望,可以看到真正建在奇岩裡的旅館。這些是從卡帕多利亞成為觀光景點之後,投資商所興建的。您說它破壞地景嗎?那麼千年來的先民不也是鑿開岩石,挖洞成為居家之所嗎?不過,照片8&9裡的這棟已歇業的旅館,還算是不太突兀的與周遭地景融合,畢竟不是單純像一座鋼筋水泥的怪物一般,令人錯愕的鉗入山壁之中啊。讀者若是仔細觀看,還是可以看到前去探訪的遊客,所留下的清晰足跡。天寒地凍,所以不像雪泥鴻爪會消失喔[照片10]。
[照片8] 由Bindalli餐廳附近眺望鴿子谷(Pigeon valley)
[照片9] 由Bindalli餐廳附近眺望鴿子谷(Pigeon valley)
[照片10] 由Bindalli餐廳附近眺望鴿子谷(Pigeon valley)
(2) 烏奇沙城堡(Uchisar castle):
目前所看到的距離果里美約5km車程的烏沙奇地區,奇岩的外觀多半類似錐狀。或者各自獨立或者彼此相連,許多岩壁上密佈著經過人工開鑿的洞穴。烏奇沙這個名稱意謂第3個城堡(&最高的地方),地勢卻最為險要;另外2個城堡是指厄爾古普(Ürgüp)&歐塔西沙(Ortahisar)。因為定居於此地的先民不只仰賴岩洞為安居之處,更是憑藉這樣險峻的地利,作為防禦外敵的堡壘。
烏奇沙地區算是位於卡帕多奇亞的一個大型社區。錐狀奇岩內的有些洞穴之間,還建有互通的聯絡道,提供便捷的來往交通與互相支援的防衛需求。
[照片11] 烏奇沙城堡(Uchisar castle)的奇岩景觀
據稱在許可的季節,照片12&13的巨岩岩壁可是攀岩者的目標。只能說:人類對於任何一座奇岩高山的興趣,最後似乎也都成為商業營利者覬覦的對象啊。
[照片12] 烏奇沙城堡(Uchisar castle)的奇岩景觀
[照片13] 烏奇沙城堡(Uchisar castle)的奇岩景觀
今天的鴿子們迷路了嗎?筆者在鴿子谷沒有見到甚麼鴿子,卻在烏沙奇城堡的一座岩丘上,看到一群鴿子正自悠閒的窩在一起,於和煦的陽光下,展開它們才瞭解的社交活動[照片14]。
[照片14] 烏奇沙城堡(Uchisar castle)的奇岩景觀
附近小鎮的土耳其籍居民,依舊按照他們的節奏過日子[照片15~17]。然而,原先居住在卡帕多奇亞的基督徒們,早在西元1924年,被迫從整個地區遷離,前往希臘定居。試想卡帕多奇亞東起凱瑟利(Kayseri),西至阿克薩瑞伊(Aksaray),北抵哈希柏克塔斯(H acibektas),南達尼帝(Nigde),面積幾乎近2萬平方公里。在一紙兩國家之間簽屬的洛桑條約的交換命令之下,總計約150萬的希臘裔人得拋棄家園,離鄉背井的搬去另一個陌生的地方?筆者並不清楚其中多少人來自卡帕多奇亞,但問題並不單單只是人數,而是何須種族岐視呢
[照片15] 烏奇沙小鎮
[照片16] 烏奇沙小鎮
[照片17] 烏奇沙小鎮
(3) 獵人谷(Hunting valley):
以筆者當時佇立位置的眺望所見而言,這是一片面積非常廣闊的區域[照片18~21&23~25]。若是連同遠景都計入的話,就不那麼像是一塊谷地了。據稱古時候因為此地有水源,所以吸引動物不時蝟集於此啜飲自然的流水。由於出現動物群,所以也就成為狩獵人的獵場,故而享有獵人谷的名稱。
[照片18] 獵人谷的奇岩景觀
[照片19] 獵人谷的奇岩景觀
[照片20] 獵人谷的奇岩景觀
[照片21] 獵人谷的奇岩景觀
照片21中又出現孤聳的高大火山--哈桑火山[Hasan火山 (H3253m)]。這一次,換上望遠鏡頭來看看產生卡帕多奇亞火山噴發後地形的元凶之一的近貌[照片22]。上一篇提到這左火山的文章是{[59]: 土耳其(10): 卡帕多奇亞[果里美;http://jeje4fp.pixnet.net/blog/post/276627024}。
[照片22] 眺望Hasan火山 [H3253m]
Hasan火山、Ercuyes火山(H3917m)與Melendiz火山(H2963m)都位於卡帕多奇亞附近。由於安納托利亞板塊與比較重的阿拉伯板塊彼此撞擠,比較輕的的安納托利亞板塊就被抬升,導致前述的火山群在距今約3千萬年前爆發。當時淺層中含較多酸性二氧化矽的岩漿,由於黏度大,不易流動,就被壓力推衝而往上噴發,待其受地球重力牽引飄落後,就在這一塊如今稱為卡帕多奇亞的地區,形成厚達100~150m的火山凝灰岩,正是如今在蘑菇谷所見構成蕈柄柱的岩石。至於比較深層含較少量二氧化矽的鹼基性岩漿,由於黏稠性遠比前者為低,以流體狀態向四處漫溢,最後覆蓋在前述的火山凝灰岩之上,而成為在蘑菇谷所見構成蕈傘的岩石。有關於蘑菇谷,請參閱筆者之前的拙作{[61]: 土耳其(12): 卡帕多奇亞[阿瓦諾]; http://jeje4fp.pixnet.net/blog/post/276784628},本文不再贅述。
上面這一段敘述的是卡帕多奇亞地區火山岩的成因。然而,筆者造訪時在獵人谷所見的地景,已經是歷經3千萬年的自然侵蝕結果了。
[照片23] 獵人谷的奇岩景觀
現在,相信居住在谷地裡的多半不是職業狩獵人了。這一塊自然塑造之處,終究還是難免於人類文明的進襲。是好是壞,端視人們對自然資源是豪取搶奪、竭澤而漁,還是細心呵護、共生共榮啊。
[照片24] 獵人谷的小鎮景觀
[照片25] 獵人谷的小鎮景觀
最後,讓筆者的鏡頭帶著讀者們眺望烏奇沙的方向,作為本篇遊記的下課鐘聲[照片26]。
[照片26] 由獵人谷附近眺望烏奇沙地區
本篇文章是有關於土耳其系列遊記的第14篇,也是為遊覽卡帕多奇亞地區所記敘的第6篇(終篇)文章。在下一個短篇遊記中,筆者將向讀者們介紹有關於被稱為天空之鏡的Tuz Golu鹽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