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 2019-01-10
旅遊地點: 土耳其: 卡帕多奇亞(Cappadocia): 阿瓦諾斯(Avanos)+帕夏貝(Pasabaga)
本部落格內的文章,僅供個人瀏覽。任何個人或/與機構(公司、媒體、網站等)未獲得本部落格作者書面授權之前,禁止轉載、轉貼或是用其它方式,引用全部或部分內容(文字或/與照片)至任何公開的非商業或商業目的之用途。任何擬引用或轉述文章內容&照片者,請以e-mail聯繫: trilobite_jesse@hotmail.com
本文是一系列有關土耳其之旅的第12篇文章[建議按編號順序閱讀]
上一篇文章: [60]: 土耳其(11): 卡帕多奇亞[雪地鮮事][http://jeje4fp.pixnet.net/blog/post/276756684]
下一篇文章: [62]: 土耳其(13): 卡帕多奇亞[地下城][http://jeje4fp.pixnet.net/blog/post/277197972]
阿瓦諾斯(Avanos)是一個人口不到2萬的小鎮,距離南方的果里美(Goreme)才9km。由於富含氧化鐵質的紅河(Kızılırmak)流經附近,孕育出當地的適合製陶的黏土,使得阿瓦諾斯不只擁有就近的自然觀光資源,也是一座陶瓷小鎮。
本篇文章將區分為3小段,分別是: Altinocac(Altinocak)餐廳陶藝坊奇岩美景(這一段包括蘑菇谷&粉紅谷)。以下,就讓筆者為讀者們一一簡介。
(1) Altinocac餐廳:
近距離觀看這座極富土耳其民族風情的餐廳,可能不知道有何特點。但是當拉開一段距離來看外觀時,讀者可能會與筆者初次見到它時一樣,發出一聲驚嘆。這是真的嗎?餐廳真的是在一整塊巨大的岩石中鑿出來的嗎?裡面的空間,原來真的是這塊巨岩的內部嗎?
小時候,長輩教導識人:『樹看劈開,人看走來』。至於這家餐廳是否是從巨岩中鑿出來的,請讀者們自行從照片中判斷究竟[照片1]。
[照片1] Altinocac餐廳的外觀 [阿瓦諾斯(Avanos)]
[照片2] Altinocac餐廳的內部 [阿瓦諾斯(Avanos)]
Altinocac餐廳最有名的是缽缽雞&缽缽牛肉[照片3]。對於像土耳其這樣的國家,相信應該不會有誰質疑怎麼沒有缽缽豬肉呢?此刻筆者還沒有搞清楚如何將拍攝的缽缽牛肉的影片附上。如果搞清楚了,會放在本文末段之後的[後記]裡的。
[照片3] Altinocac餐廳的缽缽牛肉飯 [阿瓦諾斯(Avanos)]
Altinocac餐廳的所在位置,算是阿瓦諾斯鎮上地勢比較高的地方。筆者希望以下幾張照片,能夠讓讀者們從中領受流經附近的紅河與小鎮的雪景風光[照片4~6]。
[照片4] 由Altinocac餐廳眺望紅河(Kızılırmak)與阿瓦諾斯(Avanos)小鎮
[照片5] 由Altinocac餐廳眺望紅河(Kızılırmak)與阿瓦諾斯(Avanos)小鎮
[照片6] 由Altinocac餐廳眺望紅河(Kızılırmak)與阿瓦諾斯(Avanos)小鎮
(2) 陶藝坊:
這家陶藝坊的外面,就擺放許多為白雪覆蓋的陶甕等的作品[照片7]。彼此輝映的景象,煞是美觀。
[照片7] 阿瓦諾斯(Avanos)小鎮上的一家陶藝坊
附近的雪景其實很美啊[照片8]。不經憶起唐朝柳宗元那一首膾炙世人的名詩中所記述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雖然眼前之景,不盡相符詩句實況,然而若是忽視畫面中的現代機具&屋宇後,那白茫茫的山稜,不正是一片千山鳥飛絕之景況。若是再把佇立此地的筆者也從時空中移走,何嘗不是萬徑人蹤滅的幻境呢?
[照片8] 由陶藝坊眺望阿瓦諾斯(Avanos)小鎮
走進坊內,師傅老闆的徒弟正在凝神鑄胚[照片9]。頭髮神似愛因斯坦一樣凌亂的師傅則站在一旁[照片10]。坊內的規定是可以拍攝外間的陶作,內間由師傅所製作的高價作品,則是禁止照相攝影的。無可否認的,師傅那一頭亂髮,倒是挺富藝術家的氣息。
[照片9] 陶藝坊內的徒弟正在鑄胚之中
[照片10] 陶藝坊的師傅老闆
同樣的,當筆者釐清如何將在坊內所拍攝的鑄胚影片加入本文後,就會置入文末的[後記]之中。
(3) 奇岩美景:
本文第3段落所要敘述的是位於阿瓦諾斯附近的帕夏貝(Pasabaga)的幾處奇岩美景[照片11]。帕夏貝這個地名很有趣,若拆開這個字,Pas是土耳其語中含有將軍的意思,整個字的含意則是將軍的葡萄園。當然,該地並沒有葡萄園,不過若是用這裡富含火山灰風化的土壤種植葡萄,好像也是想像範圍之內可行的事。
[照片11] 帕夏貝(Pasabaga)
首先看到的是和尚谷(或稱磨菇谷;Monks valley),土耳其當地人稱呼那些形如蘑菇的岩石為精靈煙囪(fairy chimny)[照片12~15]。據稱西元5世紀時,聖西門(St. Simeon)就曾經在這兒的岩石上鑿洞修行。
[照片12] 和尚谷(或稱磨菇谷;Monks valley)的奇岩景觀
[照片13] 和尚谷(或稱磨菇谷;Monks valley)的奇岩景觀
[照片14] 和尚谷(或稱磨菇谷;Monks valley)的奇岩景觀
[照片15] 和尚谷(或稱磨菇谷;Monks valley)的奇岩景觀
是否有讀者覺得磨菇谷的岩石很像野柳的呢?請您千萬不要將這些地景與野柳所見的混為一談喔,雖然今日所見的都是由自然力量侵蝕的結果。請容筆者解釋:兩地的成因並不相同,侵蝕的機制也有一些差異。野柳的蕈狀石地景是由沉積岩組成,帕夏貝的蘑菇岩則是由火成岩形成。雖然沉積岩、火成岩與變質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岩石分類,同屬岩石循環圈的一部分,然而各自都不同於另外兩者。
野柳的女王頭是最有名的一顆蕈狀岩,它的上半部(蜂窩狀頭部)是由含碳酸鈣的結核成分構成,硬度高於下半部(頸)的砂岩。所以,歷經無數個日子以來,由於海浪與風力不斷的侵蝕,頸部越來越細。
帕夏貝的蘑菇岩上端形似蕈傘的部分是由火山岩漿在溢出地表後結晶形成的玄武岩--分類上如同讀者去澎湖西嶼所看到的六角形剖面的柱狀岩。下端如蕈柄的部分則是由火山灰噴發後冷卻的凝灰岩組成,硬度低於上端的玄武岩,所以被自然的風力侵蝕的速度比較快。
繼續走下去,就看到另一片色澤完全不同被稱為Derbent valley的地區[照片16~19]。由於富含氧化鐵,所以呈現粉紅色。筆者覺得音譯Derbent這個字意義不大,姑且就按照外觀的顏色,稱它為粉紅谷吧。
[照片16] 粉紅谷(Derbent valley)的奇岩景觀
好吧,台灣的野柳有女王頭。粉紅谷(Derbent valley)也有形似駱駝的巨岩喔[照片16&17]。或許是管理當局瞭解有些調皮遊客的習性,為了避免攀爬時受傷或者損及岩體,四周還用木柵蘭嶼入園的遊客隔開喔。
[照片17] 粉紅谷(Derbent valley)的奇岩景觀
[照片18] 粉紅谷(Derbent valley)的奇岩景觀
[照片19] 粉紅谷(Derbent valley)的奇岩景觀
在下一篇文章中,筆者將帶領各位讀者前往參觀一座名為凱馬克利(Kaymakli)的地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