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 2019-01-08
旅遊地點: 土耳其: 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Hierapolis)
本部落格內的文章,僅供個人瀏覽。任何個人或/與機構(公司、媒體、網站等)未獲得本部落格作者書面授權之前,禁止轉載、轉貼或是用其它方式,引用全部或部分內容(文字或/與照片)至任何公開的非商業或商業目的之用途。任何擬引用或轉述文章內容&照片者,請以e-mail聯繫: trilobite_jesse@hotmail.com
本文是一系列有關土耳其之旅的第8篇文章。[建議按編號順序閱讀]
上一篇文章: [56]: 土耳其(7): 棉(花)堡 [http://jeje4fp.pixnet.net/blog/post/275980240]
下一篇文章: [58]: 土耳其(9): 前進『卡帕多奇亞』[http://jeje4fp.pixnet.net/blog/post/276472832]
希臘語的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Hierapolis)意謂聖城,曾經是人口高達10萬的大型古希臘城市(以當時的標準而言)。它的地理位置就在棉堡溫泉頂部,按理說應該與敘述棉堡的遊記寫在一起[土耳其(7):棉(花)堡; http://jeje4fp.pixnet.net/blog/post/275980240],只是筆者在該篇文章中已經陳述許多技術性內容,顧慮篇幅太長,所以將內容不長的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之遊獨立成本文。事實上,筆者當天絕大部分時間都留給欣賞棉堡的壯觀的自然美景,沒有太多的時間來領受已經分崩離析的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遺跡所殘存的美。
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 & 棉(花)堡,都是於西元1988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後者屬於自然界塑造的景觀,已經存在超過1萬5千年了;前者則於西元前190年,由現址在貝加蒙(Pergamon)的阿塔利德王國(Attalids)尤美尼斯二世國王(Eumenes II)下令興建算起,至今也超過2200年的歲月了。就是因為此處源源不絕的溫泉適於療養之用,許多人來此希望藉溫泉之助,治療罹患的疾病。
筆者是由距離約190km車程開外的庫薩達西(Kusadasi)搭乘巴士前來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在離開庫薩達西之前,曾經參觀皮革工廠,礙於廠方規定內部不得照相,所以筆者只有腦海中的回憶,無法分享予尚未親臨當地的讀者們。但是在場外看到一處水果攤,必須要與各位讀者分享,畢竟人在國外時,對於任何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總是有感的。水果攤左側那幾個中文字,雖然寫得不如多數小學生,但那份人不親土親的認同感,就立刻從腦中浮現。
[照片1] 庫薩達西皮衣工廠外 [有中文標語] 的水果攤
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遺址 & 棉花堡的入口是相同的[照片2]。其實蠻驚訝這處入口的簡單設計,就只有遮陽屋頂與旋轉閘門而已。然而,轉念一想,可不正是該如此嗎?畢竟重點應該是此門以內的景觀、設施等硬體&服務人員素質、態度等軟體如何。否則,就算入口蓋得像皇宮一樣,又如何能永續經營呢?把建造豪華入口的經費樽節下來,光是改善步道的品質,就能獲得遊客衷心讚許的回饋。
[照片2] 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遺址與棉花堡的共同入口
景區內的步道與無障礙交通車,至少顯現土耳其政府對這處景點的重視程度[照片3]。採用電動方式,自然能減少空氣汙染對景區的未來傷害。
[照片3] 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遺址入口附近的無障礙交通車
穿過古城的石門之後[照片4],近處就是零星散佈的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遺跡,另一個方向則是一大片反射著陽光的白色棉堡。
[照片4] 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遺址的古城門洞&城牆
所見的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遺跡,真的是滿目瘡痍,是一片遭逢幾次大地震蹂躪後的遺跡。筆者這兒能找到的大地震紀錄有3次,第1次在西元17年,羅馬人於災後重建。第2次在西元60年,再度重建。第3次發生在西元1334年,人們終於放棄了這座含意為聖城的地方。至於眼前哪一些是毀於第1次?哪些是遭後續的毒手,就不清楚了。何以會有如此多的大地震侵襲此地呢? 現在的地質學家早已弄清楚原因了,這兒正好位於斷層帶上。
由於筆者多數時間待在棉堡,只有少許時間瀏覽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遺跡。咱們就權且看幾張照片,憑弔這座被地震摧殘,復為人類遺棄的遺跡吧[照片5]。
[照片5] 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古城的遺跡
照片5中的地面隆起,未必是當時居民未予以整平的,也可能是斷層經大地震的天搖地動的撕裂地貌的結果。還有可能是地震後的引水道殘跡。總之,破碎到筆者不太確定究竟是哪個才對。至於那些立柱,很難說是否倒下之後,在觀光的誘因下,匆匆拼接回幾根的? 尤其目睹雜於荒地野草之間,的確有帝國傾頹後的不勝唏噓之感。
[照片6] 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古城的遺跡
像照片7&8中的拱頂,這麼低矮,肯定是無實際用途的。至於是否因為地震導致部份結構體埋陷於地表之下?抑或是只能找到這些殘留石塊拼接成眼前的拱頂?筆者當時無法查證,回國之後,更是只能白頭宮女話當年的述說故事而已。
[照片7] 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古城的阿波羅神廟遺跡
[照片8] 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古城的阿波羅神廟遺跡
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古城有一座能容納上萬名觀眾的露天大劇場,就位於照片9 & 10的拱門建築後方。或許眼尖的讀者已然發現依山勢而建的大劇場上部的觀眾座席的階梯。
[照片9] 眺望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古城的大劇場遺跡
[照片10] 眺望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古城的大劇場遺跡
據說,建造它的石材取自於為西元60年那場地震摧毀傾塌的建築。筆者很笨,拿張紙,拿支筆,以每塊石頭同樣尺寸作計算,可以了解大概是多少民房。問題是拿震塌的屋宇石頭來蓋劇場,好像有點忽略正事的感覺。等待重建的房子所需的石材,不是對當時災後的居民更為重要的嗎?
老子道德經第5章說得有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地震發生時,摧毀的力量使得鄰近地區的萬物都像芻狗般,可能慘遭橫禍。然而,人類在天災面前,至少還能做到某種程度的防範。一旦身為公僕的治理者---有些媒體或當事人卻自以為是官員(兩張嘴),領了百姓納稅的錢作薪資,卻未實心任事,可就是不仁得把百姓當芻狗了。希望這種情況,早已隨著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的湮滅而消失了。倘若是發生或存在大家周遭,那就焉知何時我們是不仁者的芻狗啊?
對不起,各位讀者,筆者寫著寫著,思緒沒飄到懷古思古,卻遠揚至超越本文範圍了。趕快回到旅遊正題。
現在,請讀者們跟隨筆者往前走,去看看這座能容納萬人,又曾遭受大地震的大劇場,倒底是啥樣子吧[照片11&12]。確實頗為壯觀的。
[照片11] 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古城的大劇場遺跡
[照片12] 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古城的大劇場遺跡
筆者相信大劇場是經過相當時日,精心修復過的。否則,對其它低矮的建築已經產生支離破碎的地震餘威,不可能寬恕就在不遠處的高大劇場的。無論如何,感謝有仁的治理者的處置,讓來此又不是芻狗的遊客,有幸看到早已雲散的羅馬帝國治下的最後一抹餘暉。真的是三震之後被三振的遺跡啊!
有興趣的讀者,將來親臨時,不妨考慮付費進入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考古博物館(Hierapolis Archaeology Museum),一睹古蹟的風采。筆者當時限於時間因素,並未購票進入參觀。
[照片13] 希拉波利斯(希拉波里斯)考古博物館(Hierapolis Archaeology Museum)
其實博物館是由古城的大浴池改建的。原先建於西元前2世紀的拱頂式建築群,是一個內部設有深壁龕,包括圖書館,體育館等封閉或開放的空間組成的大浴室。很難想像在沒有鋼筋水泥的時代,人類的才智居然能以拱及榫等機制,擘建出如此壯觀的石造建築。
在上一篇文章中{[56]:土耳其(7):棉(花)堡 [http://jeje4fp.pixnet.net/blog/post/275980240]},曾敘述過可以赤腳在棉堡溫泉水道與開放區域戲水。如果不滿足於只是洗手滌足,想要享受全身溫泉浴的,可以付費去由古代浴場改建的溫泉游泳池[照片14]。池子不小,面積大約500m2(相當於151.2坪)。為了避免被質疑偷窺,照片14的焦距故意選取近景處,但是應該隱約可以看到池底散佈的石柱等歷史古物[事實上,到處有人拍照--因為只要不下水,這兒是免費參觀的]。天哪,就是這樣對待古物嗎?其實,這樣至少是一種保存方式。在經濟更為落後的國家/地區,還有更多為了圖個溫飽的對待古物的方式啊!
[照片14] 由古代浴場改建的溫泉游泳池
筆者將要離開這片世界文化遺產了。臨別前,看到一座豎立的大公雞雕像。不知道是啥含意,但是看它精神飽滿,抬頭欲鳴的姿態,應該是種祝福吧。
[照片15] 大公雞雕像
經過售票窗口時,貓咪低垂眼簾,好像跟筆者說了聲:歡迎再臨。筆者的腦海裡,也輕聲細語的答覆它:珍重再見。
[照片16] 售票窗口的貓咪
下一篇文章起,就是有關一路長途行車的經歷。從搭乘巴士離開棉堡地區,前往曾經是中世紀塞爾柱土耳其帝國首都的孔亞(Konya),車程是365km,幾乎得開個4小時40分鐘~5小時。再從孔亞開往卡帕多奇亞(Cappadocia),又是一段245km的車程(~3.5小時)。也就是說,為了一睹那片在安納托利亞高原上的自然奇景,幾乎整個白天都得在奔馳的巴士上度過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