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 2019-01-07
旅遊地點: 土耳其: 艾菲索斯(Ephesus)[東方龐貝]
本部落格內的文章,僅供個人瀏覽。任何個人或/與機構(公司、媒體、網站等)未獲得本部落格作者書面授權之前,禁止轉載、轉貼或是用其它方式,引用全部或部分內容(文字或/與照片)至任何公開的非商業或商業目的之用途。任何擬引用或轉述文章內容&照片者,請以e-mail聯繫: trilobite_jesse@hotmail.com
本文是一系列有關土耳其之旅的第5篇文章。[建議按編號順序閱讀]
上一篇文章: [52]: 土耳其(4): 愛琴海畔的黃昏 [http://jeje4fp.pixnet.net/blog/post/274725708]
下一篇文章: [51]: 土耳其(6): 庫薩達西 [http://jeje4fp.pixnet.net/blog/post/275825204]
由Güzelyali小鎮的Tusan旅館前往有東方龐貝之稱的艾菲索斯(Ephesus),是一段約370km車程之旅,光是坐在巴士上的時間(~5hr)就相當於半個白天了。所以,行程上以位於艾菲索斯不遠,且以『小番紅花城』聞名的Sirince鎮為享用中餐所在。所選的Tandirci Deniz是一處擁有優雅庭園氣氛的餐廳[照片1~3]。這頓中餐吃的是將牛肉以番茄、洋蔥與青椒拌炒,再於中央覆上米飯的Sac kavurma。很抱歉的是,當時太急著用餐,忘了照相。
[照片1] Tandirci Deniz餐廳
[照片2] Tandirci Deniz餐廳
[照片3] Tandirci Deniz餐廳
艾菲索斯的英文名-- Ephesus--與新約聖經中的以弗所書(New Testament Bible Ephesians)有何關係?筆者不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但是直覺兩者必有關聯。相信熟悉聖經的讀者,自然清楚其間關係。
耶穌離世後,身為門徒之一的聖保羅多次路經或居留於聖經上所提到的以弗所(土耳其文的Efes),並撰就宣道的篇章--以弗所書。所以,後世稱此地為聖經之城。
12位門徒之一的聖約翰,亦於晚年時期擇居於此撰寫福音書,據稱同時奉養聖母瑪利亞。這則故事的真實性,後來曾以碳-14定年法檢測西元1892年的考古發掘遺物,與聖約翰晚年之年代耦合,而獲高度確認。於是在科學證據的佐證之下,梵諦岡天主教教廷於查證之後予以認同。羅馬天主教教宗保羅六世則於西元1967年造訪此地。目前,那一座被稱為聖母瑪利亞之屋(The virgin Mary’s House)的遺跡,位於艾菲索斯古城南方海拔約450m的山丘,有一座小教堂建於附近。
艾菲索斯的希臘遺跡始自西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轄下將領擇此建城。羅馬遺跡則源自西元190年起,艾菲索斯被正式納入帝國版圖,並以亞細亞行省首府之姿,大幅度建設。人口最多時,曾達25萬。如同其它的歷史名城一樣,達到顛峰之後,後繼無力。西元262年,遭到入侵的哥德人破壞,頹像已顯。在西元5世紀時,由於海港淤塞,導致貿易衰退。人口流失後,其它城鎮居民逕自將此地建築物的石塊移作它用,最後遂成為一處荒廢之城,逐漸遭自然沉積物掩埋。據估計,自西元1863年考古發掘以來,出土建物面積僅佔總數的25%,尚待發掘者還需要龐大的工程的努力。依據遺址所作的復原模型,如照片4所示。
[照片4] 艾菲索斯遺址的復原模型
現在,請讀者們隨著筆者由南門邁進克里特斯街(Curetes street)。在這條街上,我們將陸續經過瓦留士浴場(The Varius Baths)[照片5~7]、歐登(Odeon)小劇場(音樂廳?)[照片9~11]、市政廳(Prytaneion)[照片12]、度米先廣場(Domitian square)[照片14~17]、富人豪宅[照片22&23]、哈德良神殿(The Temple of Hadrian)[照片24~26]、浴場、公廁[照片27&28]、妓院[照片29]等,以迄街底的塞爾蘇斯(Celsus)圖書館[照片30]。
[照片5] 瓦留士浴場(The Varius Baths)遺跡&前方的Ionic式石柱
[照片6] 瓦留士浴場(The Varius Baths)遺跡
[照片7] 羅馬時代製作的陶製輸水管
瓦留士浴場前方的Ionic式石柱是由數節圓柱接合而成,上下兩節之間均藉著在接合面上對應的榫孔所插入的卡榫固定照片8]。前文的Ionic是指由愛奧尼亞人(Ionians)所發展的建築風格,可不是化學上所稱謂的『離子的』喔!
[照片8] 瓦留士浴場前方的Ionic式石柱
穿越照片9或10的門洞,就進入歐登小劇場最底層的座位區[照片11]。這座半圓形的小劇場建於西元2世紀,看似不大,然而總數達22層的座席,容納1500名觀眾是措措有餘的。雖然名稱是劇場,但也是音樂表演場所,甚至能充當議會與官員議事的場所。
[照片9] 進入歐登小劇場的門洞
[照片10] 進入歐登小劇場的門洞
[照片11] 歐登小劇場的遺跡
目前的市政廳(Prytaneion)遺跡是西元前1世紀的建築,其實是一個只殘留2根都立克式(Doric order)圓柱與石製門楣的入口牌坊,據稱是用以供奉Hestia女神的。西元1956年時,在此廢墟發現2尊有數個乳房的阿底米斯女神(Artemis)雕像(早期定居於此的卡里亞人稱為Kybele)。
[照片12] 市政廳(Prytaneion)遺跡
繼續沿著克里特斯街向北前行[照片13]。在度米先廣場,由羅馬公民曼米努斯(Memnius)出資建造的紀念碑樹立於此[照片14~15]。他本人是建造水道橋的工程師,父親是Caius,祖父則是羅馬獨裁者Sulla。此碑正是為彰顯他的祖父擊敗Pontic帝國,收復遭佔領了3年的艾菲索斯。
[照片13] 克里特斯街(Curetes street)
[照片14] 位於度米先廣場的曼米努斯(Memnius)紀念碑
[照片15] 位於度米先廣場的曼米努斯(Memnius)紀念碑
度米先廣場上的兩座浮雕,分別成為全球性企業的商標設計構想之源。職司傳信與商業的Hermes神浮雕成為法國品牌愛瑪士(Hermes)的參考基礎[照片16];而勝利女神(Nike)浮雕則成為知名運動用品企業的品牌意象源頭[照片17]。這座勝利女神浮雕右手握著麥穗,上揚的左手緊抓著一頂桂冠。她的展翅翱翔姿態,甚至被西元1997年上映的好來塢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借用為男女主角佇立於船首的姿勢。
[照片16] 位於度米先廣場的Hermes神浮雕 [古希臘人稱Hermes;古羅馬人稱Mercury]
[照片17] 位於度米先廣場的勝利女神(Nike)浮雕 [古希臘人稱Nike;古羅馬人稱Victoria]
[照片18] 2015-07-25於新竹大潤發巧見的勝利女神(Nike)標誌 [看板 & 天空的浮雲]
上述在大力士海克立斯之門(The gate of Heracles)以南的遺跡,泰半是政府或公共建築[照片19]。穿越建於西元4世紀時的此門後向北而去,則是克里特斯街的公共設施與商店民宅所在。
[照片19] 位於度米先廣場的勝利女神(Nike)浮雕
建於西元2世紀的圖拉真(Trajan)皇帝噴泉,是為了紀念古羅馬帝國安東尼王朝第二任皇帝圖拉真[照片20]。結構精巧的建築長寬高分別約為20m、10m、12m,四周有石柱與雕像。即使在今天,仍然可以清晰辨識建築前方的噴泉池遺跡。
[照片20] Trajan噴泉遺跡
接著,出現在克里特斯街左側的是富人的豪宅遺跡[照片21~23]。想當年,鋪設華麗馬賽克的地面與美飾的圓柱,樓起歡宴賓客,如今安在?不過一處遺跡耳!
[照片21] 克里特斯街
[照片22] 克里特斯街旁的富人豪宅遺跡
[照片23] 克里特斯街旁的富人豪宅遺跡
在豪宅的對面,位於克里特斯街右側的是哈德良神殿[照片24~26]。哈德良皇帝是羅馬帝國5賢帝中的第3個。這座神殿是西元138年,由民眾獻建予巡視艾菲索斯的哈德良皇帝。4根柯林斯式的石柱支撐的雕梁畫棟的拱形門頂,算是它最大的特色[照片24&25]。拱門後方的內門頂上,以蛇髮女妖為雕飾[照片26]。果然梅杜莎妖威攝人,居然能免於遭掠劫之禍,至今好端端的俯視下方經過的遊客。或許時間改變了她的妖性,如今即使您盯著她的雙眼看,也不用擔心變成石頭啦。
[照片24] 哈德良神殿的遺跡
[照片25] 哈德良神殿的遺跡
[照片26] 哈德良神殿的遺跡
古羅馬公共廁所的遺蹟顯示帝國的強盛,整個空間都以裁切妥當的大理石鋪設[照片27&28]。每個馬桶之間沒有隔間,或許是當時的人習於如廁交談的緣故吧。馬桶下方的汙水排放系統應該是做得很好,所以即使在炎熱的季節,也不至於臭味遠飄。
前述曼米努斯紀念碑時提過的曼米努斯,正是為艾菲索斯設計水道系統的負責者。他巧妙的利用城市的地理坡度,讓汙水藉著鋪設的陶製管道,順當的排入西北方地勢較低的海洋中。
[照片27] 古羅馬公共廁所遺蹟
[照片28] 古羅馬公共廁所遺蹟
總說看圖說故事。可是若不經說明,10個人看照片29,肯定有10個很不相同的看法。位於克里特斯街中段左側的這塊石板,真實的答案是如果某人(應該是限男性吧)的腳掌如板面般大(或更大--代表成年男子),正好有顆受傷(或孤寂)的心靈(腳掌左上方那顆滿是洞洞的心)需要安撫的話,請帶著錢往前走再左轉,那兒(指妓院)有美女等著招呼您。這真的是原始版的性產業廣告。這棟妓院約略位於克里特斯街的街底,所以斜對面就是另一種精神食糧的提供場所--塞爾蘇斯圖書館[照片30]!
[照片29] 路面上的妓院廣告 [腳指頭樣式顯示是典型的羅馬人]
塞爾蘇斯圖書館建於西元135年,是當時亞細亞行省總督Julius為紀念其父塞爾蘇斯而出資興建的[照片30]。據說藏書量曾高達1萬2千餘冊,是行省內第2大規模的圖書館,僅次於貝加蒙(Pergamon)的。建築正面的外觀看似2層樓,實際上內部規劃成3層樓。3道門側牆內共有 4尊分別代表美德、思想、知識、智慧的女神的雕像。
[照片30] 塞爾蘇斯(Celsus)圖書館的遺蹟
塞爾蘇斯圖書館剛好位於克里特斯街與大理石街的交口,在此沿著大理石街前行,街底就是大劇場的所在[照片31&32]。這座劇場直徑達50m,可以容納2萬5千名觀眾進場觀看表演。從羅馬第4任皇帝克勞迪歐起,一直建到第12任皇帝圖拉真止,保存狀況極為良好,截至目前都仍然可用。當年勞師動眾,耗費國力的建築,正是帝國強盛的標誌。今人坐享其成,真的是前人種樹,方有後人可以納涼之福啊。
[照片31] 大劇場的遺蹟
[照片32] 大劇場的遺蹟
大劇場位於大理石街與港口街的交會處。所以,走出大劇場,就來到北門出口前的港口街(Arcadian street) [照片33]。顧名思義,這條大道直通港口。長約500m,寬約21m的大道兩旁有許多商店,夜間有蠟燭燈照明,是當年不夜城的星光大道啊。
[照片33] 港口街(Arcadian street)的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