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 2018-09-12
旅遊地點: 柬埔寨--女神寺(Banteay Srei)、巴孔寺 (Prasat Bakong)、聖牛寺(Preah Ko)、吳哥窟(Angkor Wat)
本部落格內的文章,僅供個人瀏覽。任何個人或/與機構(公司、媒體、網站等)未獲得本部落格作者書面授權之前,禁止轉載、轉貼或是用其它方式,引用全部或部分內容(文字或/與照片)至任何公開的非商業或商業目的之用途。任何擬引用或轉述文章內容&照片者,請以e-mail聯繫: trilobite_jesse@hotmail.com
[表1] [柬埔寨 系列] 已經po出的文章
編號 |
文章名稱&網址 |
po出日期 |
[23] |
柬埔寨(1): 塔普倫寺+聖劍寺etc |
2019-01-06 |
[24] |
柬埔寨(2): 吳哥窟+女神寺etc |
2019-01-06 |
[25] |
柬埔寨(3): 巴戎寺+巴肯寺etc |
2019-01-06 |
[26] |
柬埔寨(4): 洞薩里湖+吳哥夜市etc |
2019-01-06 |
這是一系列有關柬埔寨之旅的第2篇文章
--------------------------------------------------------------------------------------
(1) 女神寺(Banteay Srei)
Banteay Srei的原意即指「女人的城堡」。位於吳哥城東北方約21km荔枝山(Phnom Dei)旁的女神寺(或稱女王宮or班蒂斯蕾),興建於西元967年的印度教寺廟,主奉婆羅門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濕婆神。怪怪!不是說女神寺嗎?怎麼祀奉男神呢?其實只是因為對比於吳哥其它的大型寺廟,女神寺的規模算很小,甚至有的門也只有矮於1.5米的人的頭頂才不會撞到滿頭包,而且寺內處處透露柔性美,才被想像為有如女神或女王居住的宮殿[照片1&2]。
[照片1] 女神寺(Banteay Srei)的入口大門
[照片2] 精緻的門楣浮雕
由於採用紅色砂岩為材料,經歷歲月的洗鍊,整座寺廟建築表面呈現不同深淺斑斕的紅、黃、黑,再加上浮雕相當精緻,這些元素構成極為吸睛的效果[照片3~9]。
[照片3] 女神寺(Banteay Srei)
[照片4] 女神寺(Banteay Srei)
[照片5] 女神寺(Banteay Srei)
[照片6] 女神寺(Banteay Srei)
[照片7] 女神寺(Banteay Srei)
[照片8] 女神寺(Banteay Srei)
[照片9] 女神寺(Banteay Srei)
古代的印度人認為人生有3個目的: 法、利、欲。法指的是對社會該遵守的責任義務等法則。利指的是與世俗權力及利益相關的追求。欲則是與食、衣、住、行、育、樂有關的事物。女神寺是國王羅真陀羅跋摩二世賞賜給大臣耶若婆羅訶的修院[照片10~13],可以視為兩者利益的交換,國王賜寺院予臣子,而臣下則貢獻心力服務國王。所以利與欲,其實都在這個舉動之間顯露了。然而賞賜不可太過,不能規模上比王族,這又是屬於法的部分。一座寺廟,在砂岩的背後,何嘗不也是反映人生實境的枷鎖呢?
[照片10] 女神寺(Banteay Srei)
[照片11] 女神寺(Banteay Srei)
[照片12] 女神寺(Banteay Srei)
[照片13] 女神寺(Banteay Srei)
走出女神寺,附近的小攤販吆喝著,又回到世俗的世界了[照片14]。
[照片14] 女神寺(Banteay Srei)附近的小攤販
(2) 巴孔寺 (Prasat Bakong)
這是位於羅洛斯遺址群的一座印度教寺廟,建成後是當時高棉王國的國寺[照片15&16]。寺廟建築從底層向上堆疊,頂部的平台矗立著5座象徵宇宙中心--須彌山--的尖塔。
[照片15] 巴孔寺(Prasat Bakong)
[照片16] 巴孔寺(Prasat Bakong)
就像時下的政客們嚷嚷鞏固領導中心,據說這座寺廟也是國王為了穩定政局、強化對臣屬與子民的控制,企圖藉此神格化自己而興建的。看著斑駁的門洞與石階,往昔或許催燦宏偉的權力,今日不過是以剝蝕的歷史呈現在遊客眼前[照片17~18]。
[照片17] 巴孔寺(Prasat Bakong)的外圍牆與門洞
[照片18] 巴孔寺(Prasat Bakong)的石階
寺廟石階旁佇立著石獅[照片21&22],其它各層則有大象分據4個角落[照片23],這些都是世俗王權的象徵。直到寺頂,才以前文所述的須彌山尖塔[照片27],闡釋國王同時是至高無上神權的人間代表。
[照片19] 巴孔寺(Prasat Bakong)
[照片20] 巴孔寺(Prasat Bakong)
[照片21] 巴孔寺(Prasat Bakong)石階兩旁佇立著石獅
[照片22] 巴孔寺(Prasat Bakong)石階兩旁佇立著石獅
[照片23] 巴孔寺(Prasat Bakong)平台西方的石象保存狀況比較好
[照片24] 巴孔寺(Prasat Bakong)
[照片25] 巴孔寺(Prasat Bakong)
[照片26] 巴孔寺(Prasat Bakong)
[照片27] 巴孔寺(Prasat Bakong)頂部的須彌山造型尖塔
(3) 聖牛寺(Preah Ko)
建於西元879年的聖牛寺規模小於附近的巴孔寺,兩者都是奉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的旨令興建的。所以在建築設計、材料,甚至牆飾上都相當近似,神祉則被普遍的雕刻於門楣與壁龕。寺名中的Preah是神聖的意思,而Ko則是牛,但此寺是陀羅跋摩一世為了紀念先祖與傳位予他的闍耶跋摩二世 (Jayavarman II) [照片28~33]。
[照片28] 已經沒有圍牆的聖牛寺(Preah Ko)
[照片29] 聖牛寺(Preah Ko)
[照片30] 聖牛寺(Preah Ko)
[照片31] 聖牛寺(Preah Ko)
[照片32] 聖牛寺(Preah Ko)
[照片33] 聖牛寺(Preah Ko)內尚待修復的殘跡
(4) 吳哥窟(小吳哥;Angkor Wat)
俗稱的吳哥窟是小吳哥,是個興建於西元1113年,而且建築物眾多的大型印度教寺廟。大吳哥則是指吳哥王朝的王城,簡稱吳哥城,城內的眾多建築包括寺廟與王宮等。
吳哥窟是現存的吳哥古蹟之中,保存狀態最為妥善的寺廟,這當然部分得歸功於國際專家的投入與許多國家政府財力的支持,才能進行龐大的修復工程。西元1992年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吳哥古跡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筆者由寺廟西面經過堤橋進入參觀,這兒也是適合觀看日出風景的所在,當年選擇坐東朝西的建築方位真的是符合拍照的需求啊[照片34]。
[照片34] 吳哥窟朝向西方的3座塔樓&寬闊的護城河
[照片35] 堤橋&朝向西方的3座塔樓
[照片36] 堤橋附近雲集的小攤販
[照片37] 堤橋&朝向西方的3座塔樓&寬闊的護城河。
[照片38] 走在堤橋上,眺望朝向西方的3座塔樓&寬闊的護城河。
[照片39] 走在堤橋上,眺望朝向西方的3座塔樓&寬闊的護城河。
[照片40] 朝向西方的3座塔樓
[照片41] 朝向西方的塔樓
[照片42] 朝向西方的塔樓
[照片43] 塔樓內的毗湿奴神像
[照片44] 朝向西方的塔樓
[照片45] 朝向西方的塔樓
[照片46] 吳哥窟
[照片47] 吳哥窟
立體廟山像金字塔一般由基底往高層層相疊,這樣是用來象徵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頂部以朝向4個方位的4座小尖塔圍繞著位於中央的大尖塔,有如須彌山的五座山峰。
吳哥窟的廟山[照片48&72],是由3層呈長方形以象徵須彌山所在地的土、水、風的迴廊所環繞的平台組成[照片51]。廟山周邊的護城河,則是用以象徵環繞須彌山的鹹海。吳哥窟的主體建築成功的結合了歷代高棉廟宇的2個重要元素: 廟山&迴廊。
[照片48] 吳哥窟的立體廟山
[照片49] 吳哥窟
[照片50] 吳哥窟
[照片51] 吳哥窟內佛像已被移走的中間迴廊
[照片52] 精緻的中間迴廊頂部
[照片53] 吳哥窟
[照片54] 吳哥窟
[照片55] 吳哥窟
[照片56] 吳哥窟
[照片57] 吳哥窟吳哥窟內模擬須彌山造型的尖塔
[照片58] 吳哥窟
[照片59] 吳哥窟
[照片60] 吳哥窟吳哥窟內模擬須彌山造型的尖塔
[照片61] 吳哥窟周遭的樹林仍然被保留著
[照片62] 這樣的修復實在不美觀,但可能專家們也沒有更好的方案。
[照片63] 吳哥窟內模擬須彌山造型的尖塔
[照片64] 吳哥窟
[照片65] 吳哥窟
[照片66] 眺望遠後方3座朝向西方的塔樓
[照片67] 吳哥窟
[照片68] 吳哥窟內精緻的浮雕牆飾
[照片69] 吳哥窟內精緻的浮雕牆飾
[照片70] 吳哥窟內精緻的浮雕牆飾
[照片71] 吳哥窟內精緻的浮雕牆飾
離開吳哥窟之前,再眺望一次頂部聳立著5座模仿須彌山峰的立體廟山[照片72],那曾經是高棉王朝歷史上最輝煌時期的宗教藝術傑作。即令王朝已經淪喪,精美的寺廟建築卻不用再在密林中低泣。如果當今的人類不珍惜這些歷史遺跡,未來的人也終究視我們如今的創造如敝屣的一日。
[照片72] 吳哥窟的立體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