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 2017-11-14&21
旅遊地點: 奧地利--維也納(Vienna)
本部落格內的文章,僅供個人瀏覽。任何個人或/與機構(公司、媒體、網站等)未獲得本部落格作者書面授權之前,禁止轉載、轉貼或是用其它方式,引用全部或部分內容(文字或/與照片)至任何公開的非商業或商業目的之用途。任何擬引用或轉述文章內容&照片者,請以e-mail聯繫: trilobite_jesse@hotmail.com
這是一系列有關奧地利之旅的第1篇文章
[表1] [奧地利 系列] 已經po出的文章
編號 |
文章名稱&網址 |
po出日期 |
[13] |
奧地利(1): 維也納 |
2019-01-04 |
[14] |
奧地利(2): 薩爾茲堡 |
2019-01-04 |
[15] |
奧地利(3): 哈爾斯塔特 |
2019-01-04 |
--------------------------------------------------------------------------------------
維也納(德文: Wien; 英文: Vienna)這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飽受戰火摧殘的古城,至今仍然可以見到3座當時以鋼筋水泥建妥使用的防空炮塔(Flakturm; Flak tower)。目前仍然保留著外觀的砲塔水泥基座,只是都移作和平用途了。一座被改建為水族館(Haus des Meeres - Aqua Terra Zoo);另一座的外牆則被當作攀岩訓練場。
現在奧地利一詞首次出現是在西元996年,而維也納作為首都比較晚--起自西元1155年,是時為巴本堡王朝籓侯亨利二世所選定的。所以,維也納建城已經超過800餘年。若未遭逢戰亂蹂躪,今日應該有更多為歷史留下見證的豐采多姿的建築。
筆者所搭乘的班機,於眾人尚在恍恍惚惚的清晨夢醒時分,抵達維也納國際機場(Flughafen Wien-Schwechat;[照片1])。這是筆者第3次造訪維也納,前2次都是10餘年前還沒有數位相機的時代。
[照片1] 維也納國際機場 (Flughafen Wien-Schwechat)
巴士直接開往行程的第一站: 曾是哈布斯堡王朝夏宮的美泉宮(德文: Schloss Schönbrunn)。由於時間尚早,大門口的遊人不算多[照片2]。排隊依序跨進精緻的鑄鐵大門後[照片3],迎面而來的視野,瞬間因為大廣場的緣故而變得相當寬闊[照片4&5]。正殿兩側各有一排偏殿[照片6~9]--它們的前方則各有一座四周為草坪環繞的噴泉[照片10],難怪這兒被稱呼為小凡爾賽。以巴洛克風格興建的莊嚴宏偉正殿落成於西元1700年,相當搭配曾經傲視歐洲的帝國氣勢[照片11]。
[照片2]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的門口附近
[照片3]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的門口
[照片4]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內的廣場
[照片5]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內的廣場
[照片6]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的東側偏殿 [目前是Residence Cafe and Restaurant的所在]
[照片7]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正殿的正面
[照片8]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正殿與東側偏殿前的噴泉
[照片9]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的西側偏殿
[照片10]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東側偏殿前的噴泉
[照片11]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的正殿正面
[照片12]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內的蜂巢型木塊地板
[照片13]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為即將來臨的聖誕節做準備
步行至美泉宮正殿的背面[照片14],這裡是一個擁有巨大空間的花園,遍地散佈著各種植栽、花圃與雕像[照片15~21]。不知道是否時逢初冬的11月,但見一片蕭瑟,沒看到百花齊放、爭奇鬥艷的美景。
[照片14]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正殿的背面
[照片15]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的後花園
[照片16]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的後花園
[照片17]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的後花園
[照片18]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的後花園
[照片19]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的後花園
[照片20]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的後花園
[照片21]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的後花園 [遠後方是美泉宮凱旋門(Schönbrunn gloriette)]
美泉宮內無法照相錄影,所以想看內部精緻藝術與陳設者,只能自行前往親睹,筆者也只能將所見,置於腦海中的儲存庫。
第2座參觀的皇宮--霍夫堡(德文: Hofburg),建築年代幾乎跨越600年(13~19世紀),也是採用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它位於維也納的心臟地區,曾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奧匈帝國時的冬宮,目前則是奧地利的總統府所在。參觀時,首先會來到皇宮外城門(Äußeres Burgtor),或者稱為英雄城門(Heldentor;[照片22&23])。進去之後,位於皇宮前的那片大草地就是英雄廣場[照片24&25]。
[照片22] 霍夫堡(Hofburg)的皇宮外城門(Äußeres Burgtor)
[照片23] 霍夫堡(Hofburg)的皇宮外城門(Äußeres Burgtor)
[照片24] 霍夫堡(Hofburg)
[照片25] 霍夫堡(Hofburg)
[照片26] 霍夫堡(Hofburg)
第3座是美景宮(德文: Schloss Belvedere),位於霍夫堡的東南方,兩者相距不到300m [照片28~],與美泉宮、霍夫堡並列為維也納的3大宮殿。目前作為美術館使用的美景宮,是興建於18世紀的巴洛克建築。
據稱館內收藏的畫作中,以Gustav Klimt所繪的「The Kiss吻」最享盛名。不知道畫作也被收藏於館內的莫內(ClaudeMonet)與梵谷(Vincent van Gogh)等人的在天之靈有何看法?不過,Klimt在西元1907年所畫的艾蒂兒肖像一號(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在西元2006年以天價的USD1.35億元交易。背後的故事,被拍成電影「名畫的控訴(Woman in Gold) 」,於西元2015年上映。
[照片27] 前往美景宮(Schloss Belvedere)途中
[照片28] 美景宮(Schloss Belvedere)的大門
[照片29] 美景宮(Schloss Belvedere)的南側水池&鄰近的建築
[照片30] 美景宮(Schloss Belvedere)的正面
[照片31] 美景宮(Schloss Belvedere)
[照片32] 美景宮(Schloss Belvedere)的花園
[照片33] 鄰近美景宮(Schloss Belvedere)的建築
[照片34] 鄰近美景宮(Schloss Belvedere)的建築
維也納有靜謐的一面[照片35],也有容許牆面塗鴉的一面[照片36],多元文化昇華產生的包容力不正是如此嗎?無怪乎,可以讓居住的屋宇被設計成為一棟沒有直線,卻有曲線與曲面外觀的建築。
[照片35] 維也納的街景
[照片36] 維也納的街景 [牆上的塗鴉]
站在Kegelgasse街的街口,就能看到一棟牆面五彩繽紛,造型與眾不同的樓房[照片37]。那是Friedensreich Hunderwasser先生設計的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 [照片38~43])。百水先生認為自然界本來就沒有絕對呈直線的東西,所以將不規則的曲線、曲面等元素揉入設計之中,並採用大膽的艷麗五彩粉飾牆面,成果就是這棟樓房。雖說如此,門窗框可還是直線的啊!由於居民不希望遊客打擾他們的日常生活起居,大樓並不對外界開放,遊客們僅能欣賞外觀。
[照片37] 維也納的街景 [Kegelgasse街的街口]
[照片38] 維也納的街景 [Kegelgasse街]
[照片39] Kegelgasse街的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
[照片40] Kegelgasse街的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
[照片41] Kegelgasse街的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
[照片42] Kegelgasse街的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樓前的曲伏地面
[照片43] Kegelgasse街的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樓前的曲伏地面
[照片44] Kegelgasse街的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附近的商店
[照片45] Kegelgasse街的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附近的商店
現在,讓我們拉回到多數都市人生活的世界,那就是比較講求對稱藝術的建築。事實上,大多數城市裡都是如此,維也納自然也不例外[照片46~64]。
[照片46] 維也納的街景 [Kunsthistorisches藝術史博物館&Maria Theresa雕像]
[照片47] 維也納的街景 [建於西元1857年的Kunsthistorisches藝術史博物館]
[照片48] 維也納的街景 [背景是Kunsthistorisches藝術史博物]
[照片49] 維也納的街景 [為12月即將來臨的聖誕節加溫]
[照片50] 維也納的街景 [為12月即將來臨的聖誕節加溫]
[照片51] 維也納的街景
[照片52] 維也納的街景
[照片53] 維也納的街景 [建於西元1883年的哥德式風格市政廳(Neues Rathaus)]
[照片54] 維也納的街景 [市政廳]
[照片55]維也納的街景 [市政廳]
[照片56] 維也納的街景
[照片57] 維也納的街景
[照片58] 維也納的街景
[照片59] 維也納的街景
[照片60] 維也納的街景
[照片61] 維也納的街景
[照片62] 維也納的街景
[照片63] 維也納的街景
[照片64] 維也納的街景
聖史蒂芬大教堂(St. Stephansdom)最初建於西元1147年,當時採用是與現在迥然不同的羅馬式造型。目前所見到的哥德式建築,是在14世紀時所改建的[照片65~67]。高達135m的南尖塔於西元1359年完工;然而囿於經費不足,北尖塔蓋到約60m時,就後繼無力的不再試圖建到與南尖塔齊高,所以整座教堂的重心顯得有些失衡。這座教堂,除了宏偉壯觀的尺寸之外,以馬賽克方式建造的高聳的傾斜屋頂,最為具有吸睛的視覺效果。在奧匈帝國統治期間,由於歷代皇帝的葬禮都在這個教堂舉辦,教堂因而被暱稱為Steffi。
[照片65] 聖史蒂芬大教堂(St. Stephansdom)的夜景
[照片66] 聖史蒂芬大教堂(St. Stephansdom)的夜景
[照片67] 聖史蒂芬大教堂(St. Stephansdom)的夜景
[照片68] 餐廳
歡迎留言交流討論心得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