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 2017-11-19
旅遊地點: 捷克--布拉格(Prague)
本部落格內的文章,僅供個人瀏覽。任何個人或/與機構(公司、媒體、網站等)未獲得本部落格作者書面授權之前,禁止轉載、轉貼或是用其它方式,引用全部或部分內容(文字或/與照片)至任何公開的非商業或商業目的之用途。任何擬引用或轉述文章內容&照片者,請以e-mail聯繫: trilobite_jesse@hotmail.com
這是一系列有關捷克之旅的第3篇文章
[表1] [捷克系列] 已經po出的文章
編號 |
文章名稱&網址 |
po出日期 |
[08] |
捷克(1): 克魯姆洛夫 |
2019-01-03 |
[09] |
捷克(2): 卡羅維瓦利 |
2019-01-03 |
[10] |
捷克(3): 布拉格 |
2019-01-03 |
[11] |
捷克(4): 泰爾奇 |
2019-01-03 |
布拉格(Prague)是西元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分治後的捷克共和國首都。位於伏爾塔瓦河(Vltava)西岸的城堡,則是9世紀時就建築的,也是境內最大的古堡。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毀許多的歐洲古都,諸如柏林、華沙、列寧格勒等,幸運的是,雖然這座充斥文藝復興風格建築城市的部分市容受創於戰火,多數的建築終究逃過魔掌,為得來不易的悠久歷史作見證。
市區被伏爾塔瓦河分成2部份: [1]. 西岸(左岸)的城堡區(Hardcany)、小城區(Lesser town)及Simchov區 [2]. 東岸右岸的猶太區(Jewish town)、舊城區(Old town)、新城區(New town)。其實還有一個名為高堡區,位於新城區南方。由於超出範圍,所以未顯示於簡圖中[照片1]。
[照片1] 布拉格(Prague)[網路圖片: https://sites.google.com/site/expres14ainarapraga]
首先造訪的是位於小城區(Lesser Town)的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這座目前捷克境內最大的天主教教堂,採用哥德式風格興建,施工總時程居然長達585年(西元1344-1929年)[照片2~8]。
[照片2] 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
[照片3] 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
[照片4] 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
[照片5] 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
[照片6] 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
[照片7] 大門上的圓形玫瑰窗是1925-1927年間的設計作品,描繪創世紀神話。
[照片8a] 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的拱柱
[照片8b] 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的獸型排水管與浮雕
在城堡第二庭院的購票處買票後,由教堂的西側進入[照片9&10]。
[照片9] 城堡第二庭院的柯爾噴泉(Kohl fountain)&大鳥籠
[照片10] 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的團體參觀門票
教堂內祭壇前的廊道長達124m,加上高聳33m的弧形拱頂,兩者是最容易彰顯聖殿莊嚴感的建築元素[照片10~12]。讓人進入教堂內後,頓覺居於天頂的上帝,果然威嚴無比。再搭配著內部只能低聲細語,神聖的氣氛就這樣形成了。
[照片10] 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的拱頂
[照片11] 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的拱頂
[照片12] 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的拱頂
教堂內第3禮拜堂左側有一系列彩繪玻璃,是在1930年代由捷克藝術家Alfons Mucha運用圓與螺紋特色,闡述有關斯拉夫民族的故事而創作的,被稱為慕夏之窗(The Mucha Window) [照片13~15]。其實內部還有許多面不知名的彩繪窗,在此就不擅作說明。
[照片13] 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的慕夏之窗(The Mucha Window)
[照片14] 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的慕夏之窗(The Mucha Window)
[照片15] 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的慕夏之窗(The Mucha Window)
畢竟是費時將近600年才建成的教堂,不能不說整座教堂就是一個藝術聖殿。無論是雕像、祭壇,甚至告解室等,在在都是精緻的嘔心瀝血的傑作[照片16~20]。
[照片16] 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
[照片17] 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內的聖母瑪麗亞禮拜堂
[照片18] 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
[照片19] 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
[照片20] 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的告解室
教堂底的聖壇區,右側是純銀製成的John Nepomuk瑩墓。他之所以受崇敬,是因為身為王后的告解師,謹守內容。不屈從於國王威脅,被割舌後由查理士橋拋至河中,殉道後被視為聖人[照片21&22]。
[照片21] 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內的John Nepomuk瑩墓
[照片22] 據說瑩墓中天使手持盾牌的紅標記就是Nepomuk被割下的舌頭
西元1620年白山戰役(Battle of White Mountain),神聖羅馬帝國菲迪南二世(Ferdinand II)皇帝率領的聯軍在此擊潰波希米亞軍隊。教堂內有一幅由賈斯伯貝特勒雕刻的大型木雕,就是描述此役戰敗後,布拉格居民逃難的情景[照片23]。板面中央部分就是橫跨伏爾塔瓦河的查理士橋,右邊則是位於城堡山上的布拉格城堡。
[照片23] 賈斯伯貝特勒雕刻的大型木雕
離開聖維特大教堂後,下一個景點是位於小城區的葡萄園[照片24~28]。附近還有一些小商店,販售的居然不是葡萄酒,卻是小紀念品[照片29&30]。
[照片24] 位於小城區的葡萄園
[照片25] 位於小城區的葡萄園
[照片26] 位於小城區的葡萄園
[照片27] 位於小城區的葡萄園
[照片28] 位於小城區的葡萄園
[照片29] 位於小城區的小商店
[照片30] 位於小城區的小商店
續往前行,一路上都是小商店與莊園[照片31~33]。除了遊客之外,也有一些街頭藝人在賣力的表演[照片34]。
[照片31] 小城區的街景 [小商店]
[照片32] 小城區的街景 [一尊露鳥的銅像 🤣]
[照片33] 小城區的街景
[照片34] 小城區的街景 [街頭表演藝人]
從這兒前往連接伏爾塔瓦河兩岸的查理士橋,最方便的選擇是搭乘有軌電車[照片35],只要買一張24克朗(約台幣32元)的車票就可以了[照片36]。
[照片35] 小城區的街景 [有軌電車]
[照片36] 有軌電車的車票
下了電車,信步而行走向查理士橋(捷克文:Karlův most),一路上都是商店與四處東張西望、左顧右盼的遊客們[照片37~40]。
[照片37] 前往查理士橋途中
[照片38] 前往查理士橋途中
[照片39] 前往查理士橋途中
[照片40] 前往查理士橋途中
橋上居然有名男子帶著一條狗乞討。可愛的狗兒被他訓練得擺出低頭跪求的姿勢,真是令人不捨乖巧的牠啊[照片41]!
[照片41] 查理士橋上的乞討者
橋上人來人往,街頭藝人則全力的表演著速描與音樂演奏[照片42]。眼前的這一幕,不知道是否從石橋落成啟用後就是如此? 石橋與橋下的伏爾塔瓦河都默默無語,並不打算將答案告訴筆者。
[照片42] 查理士橋
[照片43] 查理士橋上的街頭藝人
[照片44] 查理士橋的街頭藝人
橋上有好幾座雕像,不知道是否因為擔心夜間無人看管會被竊走,所有的雕像居然都是複製品,原有的珍品都被鎖進博物館裡去了。看來這倒是人心不古的一例,當年製作出來安置在橋上都好好的,曾幾何時竟然得用個複製品代替了。其中有尊耶穌雕像,據說金身費用是來自於一位褻瀆者繳納的罰款。如果這是真的,還真的有點像是歐洲曾出現過的宗交裁判所的判決或贖罪券行為[照片45]。只是這樣一個耽擱,反而讓筆者錯過了造訪John Nepomuk的雕像。
[照片45] 查理士橋的耶穌雕像 [下方希伯來文寫著至聖的神]
伏爾塔瓦河裡有個被稱為Kampa的河中島,查理士橋有橋墩豎立於此。從橋上望去,只見小島上居然有民宅[照片46],還有水道與磨坊[照片47],難怪被稱為布拉格的威尼斯。
[照片46] Kampa島上的民宅
[照片47] Kampa島上的魔鬼水道&水利磨坊(Velkoprevorsky mlyn)遺留的水車
在微風吹拂之下,放鬆心情的,由橋上觀賞伏爾塔瓦河的沿岸風景,真的是一件令人心曠神怡的事[照片48~50]。昨日的事件,今日俱成歷史。雖然今日漫步走過查理士橋的筆者,並不會在橋的歷史裡留下什麼雪泥鴻爪般的紀錄,但是目光所及的一切,會成為個人的記憶,此生長伴。
[照片48] 由查理士大橋 (Karluv most)眺望流經布拉格的Vltava河
[照片49] 由查理士大橋 (Karluv most)眺望流經布拉格的Vltava河
[照片50] 由查理士大橋 (Karluv most)眺望流經布拉格的Vltava河
走過查理士大橋後,就進入了東岸的舊城區所屬範圍[照片51]。
[照片51] 舊城區裡餵飼鴿群的遊客們
顧名思義,舊城區裡的建築物多半蒙受文藝復興時期的影響。在前往布拉格天文鐘塔的途中,會經過位於新舊城區交界的火藥塔(捷克文: Prašná brána)--其實這是一座修建於西元1475年的城門[照片53&54]。
[照片52] 舊城區裡的建築
[照片53] 位於新舊城區交界的火藥塔(Prašná brána)
[照片54] 位於新舊城區交界的火藥塔(Prašná brána)
[照片55] 舊城區的道路
[照片56] 舊城區的建築
[照片57] 舊城區的建築
[照片58] 舊城區的建築
布拉格天文鐘塔是舊城區中熱門的景點之一[照片59]。它是於西元1410年,由當時的兩位鐘錶師傅Mikuláš of Kadaň和Jan Šindel製作的,是一座結合報時機械鐘與顯示天文曆的裝置。據說布拉格人曾擔憂鐘錶師傅會去其他城市再製造類似或更壯觀的作品,將他弄瞎。師傅因此心存怨恨而報復破壞,以致於始終無法修復成原有的精準度。不過,這應該只是一則故事而已。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不幸的事真的發生了。西元1945年5月9日蘇軍攻陷布拉格前的1~2天,德軍砲轟舊城區的廣場,天文鐘塔因而蒙受損傷,直至1948年才被修復。
[照片59] 舊城區的布拉格天文鐘塔
[照片60] 舊城區的布拉格天文鐘塔
從天文鐘塔走不到1分鐘,就到一棟建於15世紀的哥德式建築--被稱作1分鐘之屋[照片61]。這是存在主義哲學家卡夫卡曾居住過的房子。由於牆面特殊的刮畫,已被捷克政府列入該國的文化古蹟,妥善保護。之所以如此取名,是因為距離老市政廳僅須1分鐘的步行時間。筆者很難想像,卡夫卡走在這樣的1分鐘時間裡,能思索些甚麼樣的哲學議題? 或許,他可能不是常往世俗凡事冗雜的市政廳方向散步吧。
[照片61] 舊城區的1分鐘之屋
舊城區的廣場曾遭受二次世界大戰砲火的轟擊。所幸,以哥德式雙尖塔聞名的「魔鬼教堂」--提恩教堂(捷克文: Kostel Matky Boží Před Týnem [照片62&63])與聖米古拉教堂(捷克文: Kostel sv. Mikuláše [照片64])安然的度過戰火的蹂躪。
[照片62] 舊城區的提恩教堂(Kostel Matky Boží Před Týnem)
[照片63] 舊城區的提恩教堂(Kostel Matky Boží Před Týnem)
[照片64] 舊城區的聖米古拉教堂(Kostel sv. Mikuláše)
晚餐後,轉往新城區,很明顯的發現建築已經不再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照片65~68]。
[照片65] 新城區的建築
[照片66] 新城區的建築
[照片67] 新城區的建築
[照片68] 新城區的建築
布拉格畢竟是個人口超過120萬的都市,當然不像小市鎮在入夜後就進入螫伏的寧靜。不敢說越夜越美麗,但確實是車水馬龍[照片69~73]。
[照片69] 入夜的新城區
[照片70] 入夜的新城區
[照片71] 入夜的新城區
[照片72] 入夜的新城區
[照片73] 入夜的新城區
帝國旅館1樓附設的帝國咖啡館(Café Imperial)自西元1914年起就營業,是一個評價高、全球排名第4的咖啡館[照片69&70]。內部裝潢相當精緻,甚至連洗手間也是[照片71~75]。若有時間,千萬不要錯過入內享用咖啡、用餐與欣賞裝潢藝術的機會[照片76&77]。
[照片69] 帝國旅館
[照片70] 帝國旅館的帝國咖啡館(Café Imperial)
[照片71] 帝國旅館的帝國咖啡館(Café Imperial)
[照片72] 帝國旅館的帝國咖啡館(Café Imperial)
[照片73] 帝國旅館的帝國咖啡館(Café Imperial)
[照片74] 帝國旅館的帝國咖啡館(Café Imperial)
[照片75] 帝國咖啡館(Café Imperial)的洗手間
[照片76] 帝國咖啡館(Café Imperial)的菜單
[照片77] 筆者在帝國咖啡館(Café Imperial)所點的晚餐
[照片78] 筆者在帝國咖啡館(Café Imperial)所點的咖啡
位於伏爾塔瓦河東岸而處於新城區南方的高堡區(捷克文: Vyšehrad)[照片79],是一處比較沒有遊客如織的丘陵地。古代捷克王國選擇此處為發源地,應該與它濱臨大河,又能眺望遠方動態的利於攻防的地理條件有關。這樣的位置,對於喜歡賞景的遊客們方便不少,來到此就能有機會悠閒的遠眺城堡區與流經下方的伏爾塔瓦河沿岸風光。
[照片79] 高堡區(Vyšehrad)
離開Vyšehrad電車站後,還得步行一段上坡路,為了登高望遠,欣賞美景,還是加油的往上走吧 [照片80~82]。首先,會經過被列入捷克國家文化財產「National Cultural Monuments」的塔波爾門(Tábor gate)[照片81]。這是在17世紀的宗教戰爭時,為增強防禦而擴建的外牆部分軍事設施。往上續行,會經過第二座門--巴洛克風格建築式樣的李奧波德門(Leopold gate)[照片83],跨過這道門後,才算是正式的高堡城堡的範圍。再走不到2min,聖馬丁圓形教堂(Rotunda of St. Martin)矗立在分岔路口[照片84],據說這是建於11世紀末的羅馬式教堂,無怪乎稱得上是布拉格最古老的建築之一,畢竟將近千歲了。而且這樣小巧圓墩墩的造型,的確是少見的,或許是歷經數百年紛擾世事後的碩果僅存者。
[照片81] 高堡區(Vyšehrad)的塔波爾門(Tábor gate)
[照片82] 高堡區(Vyšehrad)
[照片83] 高堡區(Vyšehrad)的李奧波德門(Leopold gate)
[照片84] 高堡區(Vyšehrad)的聖馬丁圓形教堂(Rotunda of St. Martin)
距離聖馬丁圓形教堂數分鐘步程處,就是聖彼得&聖保羅大教堂 (Church of St. Peter & St. Paul) [照片85~89]。附近的青草地上,有許多雕像,還有座椅,挺適合在此漫步閒逛與仿效文青的沉思發呆[照片90~91]。
[照片85] 高堡區(Vyšehrad)的聖彼得&聖保羅大教堂(Church of St. Peter & St. Paul)
[照片86] 高堡區(Vyšehrad)的聖彼得&聖保羅大教堂(Church of St. Peter & St. Paul)
[照片87] 高堡區(Vyšehrad)的聖彼得&聖保羅大教堂(Church of St. Peter & St. Paul)
[照片88] 高堡區(Vyšehrad)的聖彼得&聖保羅大教堂(Church of St. Peter & St. Paul)
[照片89] 高堡區(Vyšehrad)的聖彼得&聖保羅大教堂(Church of St. Peter & St. Paul)
[照片90] 聖彼得&聖保羅大教堂(Church of St. Peter & St. Paul)的附近
[照片91] 聖彼得&聖保羅大教堂(Church of St. Peter & St. Paul)的附近
高堡適合遠眺布拉格的城市風光[照片92~96]。據說,有一個位置可以眺望4座橫跨伏爾塔瓦河的橋樑。不過,這是筆者事後才知道的。
[照片92] 由高堡(Vyšehrad)眺望布拉格(Prague)
[照片93] 由高堡(Vyšehrad)眺望布拉格(Prague)
[照片94] 由高堡(Vyšehrad)眺望布拉格(Prague)
[照片95] 由高堡(Vyšehrad)眺望布拉格(Prague)
[照片96] 由高堡(Vyšehrad)眺望布拉格(Prague)
不走原路,從另一個方向離開高堡下山[照片97],準備去搭遊河的船了[照片98~99]。晚餐就安排在遊河船上[照片100~108]。
[照片97] 離開高堡(Vyšehrad)途中
[照片98] 遊河船票販售站
[照片99] 遊河船
[照片100] 遊河船上的餐廳
由陸上眺望河景,與反過來從遊船上眺望沿岸風景,顯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舟行河中,更見伏爾塔瓦河的旖麗風光[照片101~108]。
[照片101] 伏爾塔瓦河沿岸的風景
[照片102] 伏爾塔瓦河沿岸的風景
[照片103] 伏爾塔瓦河沿岸的風景
[照片104] 伏爾塔瓦河沿岸的風景
[照片105] 伏爾塔瓦河沿岸的風景
[照片106] 伏爾塔瓦河沿岸的風景
[照片107] 伏爾塔瓦河沿岸的風景
[照片108] 伏爾塔瓦河沿岸的風景 [眺望火藥塔]
布拉格行程的最後一站是位於舊城區北方的猶太區,或稱為約瑟夫城(Josefov)[照片109~117]。這裡的特色之一是有很多的豪宅,因而也被稱為布拉格的香榭里榭大道。有些屋宇的牆上,飾有以刀刃及聖爵組成的大衛王之星的圖騰徽記(六芒星),請參見放大的[照片111]。
[照片109] 猶太區的街景
[照片110] 猶太區的街景
[照片111] 猶太區的風景 [猶太墓園(Stary zidovsky hrbitov)旁的葬儀廳(Obradni sin)]
[照片112] 猶太區的街景
[照片113] 猶太區的街景
[照片114] 猶太區的街景
[照片115] 猶太區的街景
[照片116] 猶太區的街景
[照片117] 猶太區的街景